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家如何看待中国买家在拍卖中天价拍得艺术品却不付款

[复制链接]

160

主题

0

好友

102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0 10: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炒出天价不付款 中国买家信誉遭质疑2011年04月15日 09:04:12    作者:崔吕萍   来源:北京商报 字号:【大 中 小】
  




  田艺 漫画

  去年11月,在英国一家小型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一名中国买家以5.5亿元拍得一件乾隆时期的镂空转心瓶,并由此创出去年单件艺术品成交价之冠。而5个月时间过去了,最新消息显示,这位中国买家还未付款。据记者调查,目前,拍卖市场的成交率已经成为整个市场的隐痛,热闹过后,90%的成交率就已经是行业里的佼佼者。这一切,与中国竞买者的心态有直接关系。

  半小时拍出5.5亿元

  买家造天价“玩消失”

  5个月前的一天,即2010年11月11日,伦敦班布里奇拍卖行一只来自中国宫廷的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经过半个小时的竞拍,最终以4300万英镑(加上20%的佣金,约合5.5亿元)落槌,成交价相当于估价的40倍。如果买家最终付款,那么该瓷瓶将取代去年拍出4.3亿元的黄庭坚《砥柱铭》,不仅刷新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还将宣告世界上最昂贵的中国艺术品的诞生。事后还有人透露,买下这只瓷瓶的人来自北京,并非传言所说的“上海一企业家”。

  另据当时在现场的媒体报道,这一转心瓶拍卖时,拍卖行里挤进了几百人,绝大部分是中国收藏者,不少人是“打飞的”赶过去的。这些人轮番举牌,最后导致转心瓶以天价成交。

  当时,还有热心的媒体帮拍卖行算账,得出的结论是,这一笔交易拍卖行的收益将不止860万英镑。这将使班布里奇先生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而成交价中还包括28%的资本利得税,不仅卖家要交,拍卖行也要交。如此一来,英国政府就成了卖家以外最大的赢家,坐收渔利1590万英镑。

  然而,这一切似乎本就是“黄粱一梦”。据英国当地媒体报道,转心瓶卖家至今还未收到拍卖款项。拍品面临着二次上拍的命运。

  国内收藏圈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在国内有押金、成交确认书等环节制约,拍卖会成交率都难以做到100%,在海外自由竞买、靠信用支撑交易完成的制度之下,“跑单”在所难免。“拍完天价再‘跑单’,不但目的不纯,影响还极坏。”对此,一位圈内人表示。

  拍而不付成惯例

  天价就为“争面子”?

  众所周知,在此次转心瓶付款事件之前,还出现过一次类似的事情。2009年2月26日凌晨,佳士得拍卖公司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分别以1400万欧元被神秘买家拍下。随后,厦门商人蔡铭超表示,他是兽首的买家,但不能付款。当年3月26日,也就是蔡铭超付款的最后期限。当天上午,蔡铭超明确表示:“不管它!这个款肯定还是不能付。”此事至今未果。这两件事情凑在一起,对中国买家在国外拍卖市场上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神秘买家当初拍出天价的原因,目前有这么几种猜测。一部分人士认为,很有可能是中国买家争买的结果,也可能有“斗气”的嫌疑;另一部分人认为,拍出天价的目的就是为了拉高出货。买家从一开始就是“托”,将拍卖会上的这只瓶炒出天价,同时也将类似艺术品的价格提到了一定水平之上。

  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拍卖之后不付款都令业内侧目。在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看来,国内买家在国外拍卖会的中国专场上经常互相血拼。“拼高了就不买,但现场不能丢面子。”更有专家认为,中国人总体上讲不适合参与拍卖,因为中国人太爱面子。一到拍卖现场,就容易互相较劲。但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一般想好心理价位后,就不会再追加。

  不仅在国外,国内的拍卖市场中这种“跑单”现象也时有发生。永乐拍卖公司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于今年3月25日发表消息称,截至当日,2010年永乐整年的最终交割率高于92%,并且绝大部分的买家都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付款手续,“使永乐为委托人交上了满意的答卷”。从这段表述中就能够感觉到,九成交割率已经令拍卖公司相当满意,而余下的10%,似乎是行业可以容忍的。对此,永乐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军也在其微博中称,这个市场,某些“天价”不一定给拍卖公司带来一分钱利润。

  跑单背后现潜规则

  谁是信用危机受益者

  “买家估计是觉得自己拍贵了,所以不来付账。”事情刚出时,很多国内收藏界人士还持有这种体恤的态度揣测买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的经验,更多人愿意相信,这次天价拍品拒付款事件是人为炒作的产物。

  “很可能是大古董商的阴谋。这件镂空转心瓶一下子把清中期的瓷器价格抬高了好几倍,最后却不付钱,而买了同类瓷器的收藏者现在估计已经后悔死了。”在新浪微博上,一位人士对此事件这样表示。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每当境外举办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时,很多古董商的“马甲”也混迹其中,在没有太多违约惩罚措施的环境下,这些人拉高价格的行为有恃无恐。

  据季涛介绍,国外的拍卖会,并不像国内拍卖公司要求买家在拍下艺术品后马上签回执书,而全部依靠信用支撑交易。一旦跑单,买家将不负任何责任,而卖家根据相关协议,还会为买家保密。“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英国这家小型拍卖公司这次被人给‘耍’了。”季涛表示。

  更有人士公开表示过怀疑,认为此次拍卖背后有国际炒家在做推手。“清三代的瓷器,根本值不了这个价,然而这些年却屡屡拍出天价,原因是,瓷器是国际炒家的重点炒作对象。这次拍卖,很像是在‘制造’一个‘标杆’,因为他们手里还有很多类似的东西,今后要大规模出货。”

  “如果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就应该遵守交易准则。如果是收藏者喜欢的东西,就更应该履行手续或者说明情况。天价本身不是问题,因为中国艺术品的价值在经历时代变迁后的确被低估了,现在补涨也正常。信用危机要不得,因为这关乎中国收藏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应该自重。”对此事件,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严振堂表示。
多选投票: ( 最多可选 4 项 ), 共有 15 人参与投票
27.78% (5)
33.33% (6)
5.56% (1)
33.33% (6)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上联:绿毛龟龟缩半场,横批:国安傻逼。诚征下联。

1346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儿子的LD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1-4-20 10:37 |只看该作者
跟强盗讲信誉?P
岁月的河 入海流

132

主题

0

好友

117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

3#
发表于 2011-4-20 11:26 |只看该作者
谁是强盗?选了2

0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4#
发表于 2011-4-20 11:29 |只看该作者
哎,跟强盗讲信誉,杯具

42

主题

0

好友

5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5#
发表于 2011-4-20 13:17 |只看该作者
本世纪兴起的一轮收藏热,如今愈演愈烈,大有“神州亿人说收藏,千古遗物一日昂”之势。其推动的发端却很诡异,始作俑者来自海外,从西方拍卖市场很突然的天价炒作中国文玩开始,以元青花与明清瓷器拍卖为代表。

  这一轮热潮的背景是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经济增长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从国家到许多个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消费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投资需求与精神需求消费增长,收藏市场逐渐升温在情理之中。之所以说它来的诡异,是因为它发展的太快太迅猛,有计划的操纵痕迹太明显,比股市里的强庄股还要明显。

  江湖术的痕迹太明显了,幕后推波助澜者的吃相太难看了。不要狭义的理解“江湖”,如今世界就是一个大江湖。

  如果有人还不太明白,可以举一个例子:古玛雅的水晶头骨与圆明园的青铜猪头,从人类文化价值来说谁更高?不言而喻!但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愿意花大价钱去买的当然是猪头,而不会刻意去关注水晶头骨,原因很简单,猪头是中国流散海外的文物。——在国际江湖人眼中,中国与中国人越有钱,某些东西就更有“利用价值”。

  这场炒作的另一个背景,是近代史上大量文物因西方列强掠夺而流散海外,这个过程持续百年,举一组简单的数据:根据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截至2005年末,国家登记在册的文物1200多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11万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仅止海外二百多家知名博物馆中就收藏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大约是馆藏的十倍。最保守的估算,流散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也在1700万件以上。

  也就是说,埋藏在地下的不算,已出土传世的中国文物中,海外的收藏量远远大于国内的馆藏,而国内绝大多数馆藏文物是不可交易的。这一场炒作实际上是给西方收藏的中国文物带来了一次涨幅巨大的重新估值,推向市场后不亚于二次掠夺。
  单纯搞考古的学者也许理解不了现今的收藏市场,比如先秦两汉的古玉礼器,年代更久远、传世量更稀少、文物价值无疑高得多,市场价格却远远赶不上明清瓷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瓷器是海外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收藏品种,炒作符合掠夺利益最大化。

  这一轮收藏热从一开始就不是以文化价值为导向,它带动了国内收藏市场的持续升温与黑市走私繁荣,也导致了两个影响广泛的后果——
  首先是伪造赝品文物的泛滥。由于真品难寻又价格高涨,大量不法分子将眼光投向了地下,中国大地沉睡千年的文物埋藏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盗掘狂潮,其流失与损毁的速度不亚于近代史上那一场百年浩劫。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的宣传,也在有意无意间推波助澜。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妙趣横生说收藏时、倪方六老兄开博著书自封盗墓史专家时,是否注意到了这些?
                                   --转自《地师》自序

21

主题

0

好友

40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6#
发表于 2011-4-20 16:27 |只看该作者
谁让他们净忽悠中国人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7-7 22:30 , Processed in 0.0519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