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647|回复: 159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塔,音乐,他们 The end

[复制链接]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 11: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玉玉妮妮 于 2011-7-3 07:01 编辑

爱之殇(献给不朽的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转帖
  爱之殇
——听杜普蕾大提琴曲《殇》
一声叹息在草色上颤动
流星滚落无边的空朦
一朵白玫瑰承接
这欲落未落的哀愁
白玫瑰化不开一滴凄婉的红
月光如水扩散开回望里的朦胧
孤独之上的孤独
伤痛之上的伤痛
是谁与生俱来的宿命
在你的泪珠里跳动的
是偶然的邂逅还是必然的殇情
是什么被赤裸的双脚踩痛
是什么被深夜的泪珠摇醒
青涩的果实
还没来得及仰头祈祷
天使的翅膀便已僵硬
顶峰的极限却成为无极的悬空
空谷悠悠盛满了谁的孤寂与爱情
碧空荡荡
安抚了哪颗心的千疮百孔
悲鸣瑟瑟
让多少躁动的灵魂秉气息声
爱上弦琴就死于断弦
爱上爱情就死于绝情
爱上希望却死于无望
这孤单之上的孤独
这伤悲之上的伤痛
这是人类共同的悲鸣吗
飘舞的尘埃如何落定......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9-12-3 15:08 |只看该作者
转帖---谈谈肖邦与贝多芬

早就想写一下肖邦和贝多芬的艺术风格的一点文字,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以至于几次搁浅,还有就是一直以来对肖邦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感没有几次深刻的体验,所以在此基础上谈论肖邦是一种不负责任。最近一直在听肖邦,逐渐获得了感觉,以至于重新燃起谈论肖邦与贝多芬的念头,这方面的话题非常多,并且这两个人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很多是对立的,我不敢说澄清什么,只是随便谈谈。

    众所周知,肖邦的直系前辈不多,他的艺术非常独立,富于自由创新,这在音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只有有限的几个音乐家具备这样的才能。对他有些影响的是我们现在不太熟悉的胡迈尔、费尔德、杜塞克等人,以及他所推崇的巴赫与莫扎特,尽管他和李斯特过从甚密,但是我们在作品风格中不太容易发现他受李斯特的很大影响,而李斯特却是贝多芬嫡传的一脉。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全音乐的全部和终结”
     肖邦如是评价巴赫的这套作品。肖邦在书信集以及同时代人的一些回忆中有散论巴赫的一些言语,我们不妨抄在下面。
     伦茨回忆录:
     我问大师:“公演之前,您还要不要练琴呢?”肖邦回答:“我所做的准备就是整整两个礼拜闭门不出,只弹巴赫的作品,从来不练自己的曲子。”  

    缪勒夫人日记 :
    一天上午,肖邦一口气弹了14首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我对大师这种非凡的记忆力赞叹不已,他却说:“巴赫的作品怎么能忘呢!”  
    杜布阿夫人回忆录 :
    肖邦常说:巴赫的作品既是圣经又是哲学,也是取得进步的最好方法,研究

巴赫是职业音乐家发展事业并取得成功的捷径。  

    马蒂亚斯回忆录 :

    肖邦的每个学生(无论程度如何)都必须练习克莱门蒂的《名手之道》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大师说过:“要想有长进,这是最好的方法。”  

     德拉克洛瓦日记:

     肖邦认为:巴赫的思想使贝多芬受折磨,这种见解使我感到惊奇。  

     我们试看这封比较重要的回忆:

     我们谈起了音乐,这似乎使他感到很高兴。我请他说明,是什么东西使音乐给人以一种逻辑的感觉?他于是给我解释和声与对位,说明在音乐里面,赋格又如何与纯逻辑相适应,并让我了解,精通了“赋格”曲式就能理解音乐里的一切道理与旋律展开的因素。我想,要是我能懂得这些为那班肤浅的音乐家所断 然不懂的东西,我将会多么高兴啊。它使我领会到了一些真正的哲学家在科学中 发现的那种快乐,事情原来是这样的,真正的科学,并不象我们从它字面上所理 解的那样,好象是和艺术相当无关的一部分学问似的。不,它决不是那样的科学  ,根据象肖邦这样的人的看法和见解,它本身就是艺术,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也并不象一班普通人所理解的那样,只是一种没来历的空洞的灵感,自己盲目地活动,或者只是表现了一种花花绿绿的东西,事物的外表而已。不,艺术是具有严密哲理,由天才人物所丰富、具有一整套章法,受着高级法则约束的东西。 这里,我再回过头来看看莫扎特与贝多芬之间的区别。正如肖邦对我所说的那样   ,“贝多芬之比较隐晦,看去缺乏统一性之处,倒也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系出于一种粗犷的特性(这原也是人们所羡慕于他一点长处),而是由于他不屑于理会那些永恒性的法则之故”。莫扎特却从来不这样。他的作品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节奏,各部之间虽也很和谐,但却能独自成章,恰到好处。这也就是对位,就是“一点对住一点”的意思所在。他又说,一般都是在对位之前,先学和声,这就是说,先从音符的承续学起,逐渐再学和声。在柏辽兹的音乐里,则是先弄好和声,然后他再去尽可能完美地填充乐程。

肖邦对于巴赫的重视可见一斑,巴赫的平均律曲集是他经常研究的,它在里面吸收了很多结构的技巧,肖邦的大量音乐语汇富于浪漫气息,可是精巧的结构安排几近于古典,这与巴赫不无关联。巴赫非常重视赋格的技巧,写了大量的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是几乎所有音乐家的必修,包括贝多芬,贝多芬年幼时便由老师传授巴赫的平均律键盘钢琴曲,这套曲集哺育了很多音乐家。


      赋格曲式,凡是听古典音乐的应该都比较熟悉。我自己的体会是,赋格简单来说就是在对位的基础上主题的一种发展曲式,但不同与奏鸣曲式,比奏鸣曲式更复杂一些,虽然二者有传承的关系,但赋格很大程度上节奏比较平稳单一,有时候听觉上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也难怪有人说赋格是八股文,奏鸣曲是小说。先不说赋格所表现的内容,赋格曲式却是音乐思维必不可少的,在那个时代,一个音乐家要是没有写出几首像样的赋格,那么会被视为缺乏音乐思维的表现,贝多芬因此年轻的时候被某些论敌借此讥讽过。赋格曲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结构,主题不断地显现,不断地隐去,不断地发展变形,最后回归,形成以比较均衡的调性布局,给人一种非常立体的美感,相比奏鸣曲式确有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很多人极其耐心地品尝巴赫这些作品中的结构美,获得比听觉上更深入的享受。肖邦说只有赋格才是音乐中纯粹的逻辑,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肖邦的很多作品肢体脉络都是很精致,即使是一些即兴曲也是这样。他在研究巴赫德音乐中很大程度上获得的是肢体脉络的组织形式,并且把这些形式放在浪漫化的外表上了。肖邦作品的内蕴非常强,恐怕也得益于此,精雕细琢的让人每次品味都有新东西。听肖邦的音乐,五光十色的音色和旋律中有某种东西在控制着,想象力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游荡,那些很浪漫的夜曲也是如此,这些和声、色彩、旋律以及那些精灵般的装饰音都在比较平衡的调性上展开,并且很少越过界限。肖邦的音乐思维与巴赫确实很像,但是肖邦却又是独创的。深入肖邦的音乐,会感觉到一种比较高贵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具备鼓动性的感官特性,但是却深刻的让人心弦颤动,这是平衡匀称的结构加上特殊的音乐素材带来的独特美感,他的很多作品需要一种宁静的心情去体验,他写的似乎是情感的自白书,每一首作品都似乎是一种终结和遗言,诉说着心底最诚挚的感情,没有情感的嘈杂和不安,只有一种几乎安详的生命体验,这种内容不是贝多芬式的结构能表现出来的。

      音乐的逻辑,这一点对于肖邦来说很重要,他探索的途径和贝多芬不一样。对于浪漫派作曲家来说,能否给大量的不断涌现的灵感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始终是个问题。古典音乐家一贯构造比较庞大的作品,浪漫派音乐家灵感都非常丰富,想象力非常自由,尤其擅长小规模的音乐表现模式,而钢琴无疑是首选。贝多芬选择了管弦乐,钢琴也是他的试验田,肖邦选择了钢琴,管弦乐只是烘托钢琴,不起到主要作用。这种选择是很正常的,也不值得奇怪。从哲学上讲,情感的肆意妄为会导致价值的紊乱和丧失,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漫无目的的遨游,这一点困扰着很多浪漫派文学家和音乐家,肖邦寻求音乐的逻辑,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点,以使自己的音乐作品真正具备内涵和生命力,给人一种启发,美感是重要的,但是仅仅是美感还不够,美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触发,内在的价值才具备持久性,规范了的情感才具备值得回味的价值。贝多芬解决的方式很简单,力求使主题简短明确,越是干巴巴的主题越好,以便在结构的安排上和调性的布局上自由一些,这样造成作品的骨架非常结实,一触摸就让人感觉到力量的涌动,但这也却符合贝多芬的情感表达。肖邦的情感绝对不同于贝多芬,他比贝多芬更敏感、更为柔弱,他没有贝多芬的那种明确的指向性,即便是在肖邦最炽热的作品中,听众依然可以发觉那不是在呐喊发泄,实在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对美好的寄托,只是形式变化了一点而已,从这一点说,巴赫与莫扎特应该是肖邦的榜样,莫扎特是肖邦的神,巴赫是肖邦的形,经过肖邦的萃取,终于身形具备。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肖邦没有巴赫的那种热情的情感,巴赫有神的寄托,其虔诚的信仰是非常热烈的,肖邦却是孤独的,解救他的永远是那种对美好事物的依恋,肖邦临终的时候,画家克维亚特科夫斯基为他花了几张画,留下了这样的话:肖邦像泪珠一样的纯洁。我认为极其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肖邦。肖邦如果研究巴赫的B小调弥撒,我不知道他会作何结论,至少我认为,这部作品中的赋格尽管出神入化,但不符合肖邦的情感,而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他肯定会非常垂青的。

我们看到肖邦与贝多芬对待巴赫有着不太相同的态度,尽管两个人都非常崇拜巴赫。肖邦说巴赫的思想使贝多芬受折磨,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但我认为也不是很恰当,这取决于力图表现的内容。贝多芬力求突破赋格这种古老的曲式平衡的一面,融入奏鸣曲这种比较富于戏剧化的曲式中,但保留了赋格发展的逻辑和紧凑,使得作品更富于动力性,给人一种不同于一般赋格的奔腾活跃感,这也是结构变化必然带来的感官特点。我们知道贝多芬晚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赋格,但是不同于肖邦所推崇的巴赫,是在奏鸣曲基础上的某种融合,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有着指向性,结构的安排始终不会像巴赫那么匀称。贝多芬有两首赋格非常值得注意,均出于他的弦乐四重奏中,一首是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三号的末乐章,一首是原定晚期四重奏第13号的末乐章,前者统称成小赋格,后者被习惯于称为大赋格,比较这两首作品与巴赫的赋格,很明显贝多芬动力性强,巴赫匀称性占优,巴赫的更精美,贝多芬的更粗犷。以肖邦的情感和理念,他不会赞成贝多芬的赋格吧。

      我们看肖邦自己说的:艺术是具有严密哲理,由天才人物所丰富、具有一整套章法,受着高级法则约束的东西。

我们再看他对贝多芬的评论:贝多芬之比较隐晦,看去缺乏统一性之处,倒也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那样, 系出于一种粗犷的特性(这原也是人们所羡慕于他一点长处),而是由于他不屑于理会那些永恒性的法则之故。

我们一听音乐,就反反复复会遇到法则这个名词。从广义上说,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则,包括音乐,否则就是混乱。我们的情感凝结起来,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要符合音乐本身的法则,我想这一点是肖邦所力图贯彻的,因此巴赫和莫扎特始终是他的榜样,他们的音乐中存在着某种永恒的法则,规范着情感的表达。而贝多芬的音乐在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法则的破坏,尽管他的音乐有一种巨大的结构美感,并且在剧烈的冲突中保持着平衡,但是却近乎一种音乐法则破坏后产生出来的怪物,这个怪物以专断的意志统一着整部作品,让人惊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让人难以忍受。肖邦说贝多芬不屑于理会那些永恒性的法则,这话说得尽管有些过分,但还是比较客观一点的。贝多芬的晚年,一切发生悄然的变化,“专制的暴君开始大赦天下”,奏鸣曲式几近瓦解,自由平衡逐渐复归,很多人说贝多芬的很多晚期作品富于自由浪漫性,但这些作品中精巧的结构安排,更富于肖邦所推崇的美感和趣味,那里面恢复了秩序和法则,音乐的气氛呈现出一片安然恬静,认真聆听贝多芬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这一转变令人深深地感动。也许贝多芬的性格和经历,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经历了这个令人激动的过程。肖邦,自始至终谨守着自己的音乐理念,没有太多的冲突,一贯探索着符合永恒法则的情感表达方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汇。这也是音乐的不同走向而已。

      浪漫派大量的音乐家对贝多芬推崇备至,他们把贝多芬中期的作品那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表达作为自己的先驱和榜样,寻求动力性的和声与结构,力求使得作品激动人心,肖邦守着自己的那片天地,寻求养育情感的最适宜的土壤,这些土壤无疑在巴赫与莫扎特那里最容易找到并且获得精心改良。肖邦的音乐似乎是良好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生长出来的鲜花和树木,但是我们能借此否定那些在沙漠中生长出来的仙人掌和胡杨么?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9-12-3 15:18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上下班路上,听的是88.7或者,就是肖邦的夜曲,鲁宾斯坦演奏

杜普蕾是一位英年早逝,才华横溢的天才大提琴演奏家。
她的爱侣,就是著名的巴伦博伊姆。关于她的电影是《她比烟花寂寞》。
我有她的一些碟。
奔放的演奏!她演奏的贝多芬的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中间的华彩乐段,流畅的华美乐句,是绝对经典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9-12-3 15:20 |只看该作者
转帖

  贝多芬一生曾为大提琴与钢琴写作五首奏鸣曲和三首变奏曲,在他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包括早期两首、中期一首、晚期两首)中,显现各时期不同的写作风格。

 《第一、二号大提琴奏鸣曲》(OP.5, no.1&2)于1796年夏天写于柏林,当时贝多芬正在里希诺夫斯基王子(Prince Karl von Lichnowsky)的陪同下在布拉格和德雷斯顿巡回演出。 贝多芬与大提琴演奏家让?路易?杜伯特(Jean-Louis Duport)合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表演了这两首曲子(这位皇家大提琴家当年曾与莫扎特合作,并得到了莫扎特最后三首弦乐四重奏的题献)。

 《A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69)是贝多芬最知名也最迷人的一首,创作于1807-1808年间,这段期间他还完成了第五,六号交响曲。此曲题献给贝多芬的好友格莱钦斯坦(Ignaz von Gleeichenstein),他是一位技巧高超的业余大提琴家,在维也纳帝国战争委员会担任企划官。

 《最后两首大提琴奏鸣曲》(Op.102, no.1&2)写于1815年七月和八月间。 后来两首曲子被合并为作品102号,由出版商Simrock在波恩出版。 这两部作品是贝多芬为舒潘齐四重奏组(Schuppanzigh Quartet)的大提琴手约瑟夫?林克(Joseph Linke)所写的,贝多芬将它们献给了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玛丽?冯?俄尔多蒂伯爵夫人(Marie von Erdoedy)。此曲被视为贝多芬作品风格转入晚期的代表作,也是贝多芬1815年中最重要作品。不仅风格改变,作曲手法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大提琴声部的创作手法,更影响了之后贝多芬所创作的六首弦乐四重奏。

 《F大调大提琴变奏曲》(Op.66)是贝多芬根据莫扎特《魔笛》片段的旋律写成两首变奏曲中的其中一首,共有12小段变奏(12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from Mozart's Die Zauberflote for cello & piano in F major)。(整理)

A.Bylsma 毕尔斯玛 荷兰著名的古乐派大提琴演奏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多年,之后以大提琴家身分闻名乐坛,尤其擅长诠释巴洛克音乐与古典早期的作品。

J.v.Immerseel 伊梅席尔 比利时古钢琴演奏家,近年来转行热衷于指挥。其演奏风格古雅朴实,是少有的集演奏、指挥、教学于一身古乐派音乐家。



专辑曲目: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The Sonatas for cello and piano

DISC 1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3 in A major, Op. 69
1 - I. Allegro ma non tanto
2 - II. Scherzo. Allegro molto
3 - III. Adagio cantabile
4 - IV. Allegro vivace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1 in F major, Op. 5/1
5 - I. Adagio sostenuto
6 - II. Allegro
7 - III. Rondo. Allegro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2 in G minor, Op. 5/2
8 - I. Adagio sostenuto
9 - II. Allegro molto
10 - III. Rondo. Allegro

DISC 2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4 in C major, Op. 102/1
1 - I. Andante
2 - II. Allegro Vivace
3 - III. Adagio - Tempo D'andante
4 - IV. Allegro Vivace
Sonata for cello & piano No. 5 in D major, Op. 102/2
5 - I. Allegro Con Brio
6 - II.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7 - III. Allegro Fugato
8 - Twelve Variations On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for cello & piano in F major, Op.66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9-12-3 15:23 |只看该作者
家有琴童,爸爸妈妈们,不了解一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维瓦尔第。。。不了解克莱斯勒,李希特,杜普蕾。。。。
那。。。

41

主题

0

好友

479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9-12-3 15:27 |只看该作者
看了你的帖子
我决定放弃让小熊学琴了
关于音乐素质的培养
打算让他学吹口哨
经济实用
关键是乐器可随身携带
为女虽弱 为母则强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9-12-3 15:31 |只看该作者
6# 小熊妈妈
哈哈哈哈哈。作用还很明显!!!

41

主题

0

好友

479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9-12-3 15:35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
以上是开玩笑
其实我曾很认真得聆听过西洋音乐
但我得承认
或许是文化背景和家庭熏陶的关系
这些音乐让我总觉得隔着些什么
不止一次在别人全情投入的时候昏昏欲睡

都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我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民乐
常听得就是《春江花月夜》这类的曲子
最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就叫《风华国乐》
为女虽弱 为母则强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09-12-3 15:38 |只看该作者
李希特演奏的贝多芬的《暴风雨》,很棒!
能把《暴风雨》弹好,已经是音乐系钢琴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水平了。

成为钢琴家,一定绕不过肖邦;成为小提琴家,一定绕不过帕格尼尼;成为大提琴家,一定绕不过巴赫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09-12-3 17:59 |只看该作者
今晚推荐马友友演奏的《丝绸之路》赵季平作曲
很美。可惜,我无法上传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09-12-3 18:02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丝绸之路与马友友(Yo-Yo Ma)zz

【绵延千里,流传千年,丝绸之路上的多元音乐文化,有数不尽的传奇故事,有听不完的动人歌谣。在马友友和丝路合奏团的创作与演出之下,化为魅惑人心的绝美旋律。
  25年前NHK筹拍的记录片特集《丝绸之路》中,喜多郎创作的主题曲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直到今天都还是经典中的经典;25年之后,NHK再度回到丝路,以高画质电视重新拍摄《新·丝绸之路》,这次请到马友友担任音乐总监,和丝路合奏团来自世界各地顶尖的民族音乐大师们齐聚一堂,为十集的电视特集共同创作44首配乐。

马友友介绍:
I.马友友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与许多艺术家合作:伊曼纽尔-艾克斯、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克利斯托夫-艾森巴赫、帕梅拉-弗朗克、杰弗里-卡亨、凯汉-卡尔霍尔、汤-库普曼、杰米-拉雷多、博比-麦克费林、埃德加-迈耶、马克-莫里斯、马克-奥康纳、艾萨克-斯特恩、凯瑟琳-斯托特和大卫-津曼等。
近年来,马友友热心于新音乐的创作,意在跨越世界各地文化的界限,通过音乐探索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为此,他用很多时间潜心钻研各种不同的课题,如中国的音乐和民间乐器以及非洲丛林中卡拉哈里人的音乐。
马友友创建了“丝绸之路”并曾在北京上演,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去促进文化、艺术和思想传统的研究。“丝绸之路”参加了十多个音乐节或艺术节的活动,其中包括2002年史密森学会的民俗生活节。
马友友是索尼古典唱片公司的专属艺术家,他的五十多张专辑中15张唱片荣获格莱美奖。“感谢巴西”是他2003年录制的巴西音乐,最近荣获格莱美最佳跨界音乐奖。2004年,索尼古典唱片公司将发行“维瓦尔迪的大提琴”,这是与汤-库普曼和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合作的唱片。除标准的协奏曲之外,马友友录制了许多委约的和他首演过的大型作品。他也成功地录制了几张无法分类的唱片,其中有与博比-麦克费林合作的“寂静”、与马克-奥康纳和埃德加-迈耶的“阿帕拉契亚圆舞曲”和获格莱美奖的“阿帕拉契亚之旅”,以及“皮亚佐拉:探戈的灵魂”。马友友最近发行的唱片还有:“丝绸之路:陌生人相遇”、“马友友演奏约翰-威廉斯的作品”以及“古典的友友”。马友友属于古典音乐领域中唱片最畅销的艺术家之一。
马友友热心教育项目,不仅促使年轻的听众接触音乐,还让他们参与音乐创作。在巡演期间,他尽可能抽时间为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教授大师课和举办更多的非正式演出。
1955年马友友出生在巴黎。四岁时随其父学习大提琴,不久随全家移居美国,在纽约度过了他的成长年代。他的教师是朱莉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家雷奥纳德-罗斯。他设法接受传统的大学文科教育以扩充音乐学院的训练,197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马友友和他的妻子吉尔有两个孩子。
他现在使用的乐器,一是1733年威尼斯的蒙塔尼亚纳大提琴,另一把是1712年的达维多夫-斯特拉迪瓦里琴。
II.国际顶尖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内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马友友紧凑的音乐会行程,包括与全球知名乐团协奏演出、个人独奏会及室内乐等。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为他带来不同灵感,合作过的音乐家包括艾克斯、巴伦波因、爱森巴哈、潘蜜拉-法兰克、柯汉(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麦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欧康纳、彼德-塞尔金、史坦、史托兹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着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意距离。为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
  他对音乐的兴趣还不仅只于此。马友友日前刚成立“丝路”专案,要将古丝路商队(从东亚至欧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腊等地)的文化、艺术、人文等重新介绍给世人。为了使古丝路国家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并找寻代表此地传统的声音,专案小组特到丝路行经国家勘查,而“丝路专案小组”将做为往后相关文化、教育计划的资料库。马友友除策划本案,也将演奏特别为“丝路”而创作的新曲(包括为“丝路合奏团”所写的协奏曲)。新力古典也计划发行三张“丝路”专辑,其他如“丝路网站”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也会一并推出。这项创新的“丝路”计划也将参与2001的“萨尔兹堡音乐节”,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亚民俗音乐节”的演出。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完成一项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的创新诠释。内容不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乐会演出、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新录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灵感”为题的内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乐为出发点,再各自与马友友所激发的灵感结合,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儿与狄恩、花园设计师梅瑟维、导演伊果杨和吉拉德)创造出新风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视网播出,获奖无数,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由新力古典发行录影带。
  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尔(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纳(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卢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谭盾、约翰-威廉斯等。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马友友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马友友为新力古典的专属音乐家,录制过近50张专辑风格不一(曾获13次葛莱美奖),显示他的音乐兴趣层面之广。除了古典音乐的大提琴曲目,他也录制许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专为他所写的乐曲。此外,他多项跨界的录音如与巴比-麦菲林合作的“天籁”、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的“民歌的马友友-阿帕拉契圆舞曲”、演出皮亚左拉作品的“探戈灵魂”等,皆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2000年春将计划发行“阿帕拉契圆舞曲”的续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录音发行“繁花似锦巴洛克”,收录重新编曲后的巴哈咏叹调、包凯利尼的协奏曲等,并由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统乐团担任管统乐演奏(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为巴洛克时代乐器),另外一张“Solo”则收录柯大宜、大卫-怀德、齐尔品、盛宗亮等人作品,还包括新编曲独奏版的欧康诺“阿帕拉契圆舞曲”,整张专辑以无伴奏演出,做为他另一项“丝路”计划的前奏曲,当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现漂泊与扎根、创新与传统等不同主题。尽管马友友横跨多种音乐领域,他仍保持古典音乐最畅销音乐家地位,新专辑一发行便立刻打进“告示牌”古典音乐畅销名盘,并能在前15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四张专辑同时在榜上的记录。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更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推动。他不但鼓励青少年接触音乐,更希望他们进一步参与创作。巡迴演出期间,马友友都会排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甚至参与学生(包括非音乐科系学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马友友与名指挥巴伦波因合作,和一群来自中东的优秀杰出年轻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起演出研习,活动名为“1999文化之城”,于德国威玛举行。】

    最近比较闲,于是看了个把集NHK拍摄的《新丝绸之路》系列,给我带来无比震撼。原来记录片可以这样拍啊!虽然央视也在同时期拍了《丝绸之路》,但和人家的一比,矮了一大截。你也可以说拍摄主线和表达内容不同,但“央视的仅限于中学教科书水平,NHK的属于大学毕业论文水平”的感觉却极其强烈!

    由于没看完,不便多说,但里面的音乐却深深的吸引了我。上述的马友友就是通过NHK版丝绸之路的配乐了解到的。他这张丝绸之路的配乐人们一听,西域风情便扑面而来,尤其那首《Enchantment》(魅惑),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46秒,却道出了西域昔日无比繁荣兴旺与如今苍凉、无奈、困苦的巨大反差,那种难免失落而又在现实生活中顽强生存的精神状态表现得很到位。这首曲目也是NHK版丝绸之路的片头曲。

    25年前,NHK拍摄丝绸之路,给它配乐的是音乐大师喜多郎,当时他凭借丝绸之路的系列作品,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誉,也收获不少奖项。那部专题片也成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不知道20多年后的今天,马友友能收获什么,NHK的电视特集肯定是错不了了,因为我国已经把它全面封杀了,单从这点来看,它一定又是个经典!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09-12-3 18:06 |只看该作者
转帖
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可以说是最具知名度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了。最近,马友友的新专辑《丝绸之路》问世,在美国发行仅两周就一路飚升,位列美国古典音乐专辑排行榜首位。

  这个曾经获13次格莱美奖,发行过53部不同风格专辑的大提琴演奏家一直以他美妙悠扬的演奏著称,在上部专辑 <巴西情迷>全球热卖之后,散发着中国古丝绸之路风情的乐曲专辑《丝绸之路》再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刚一推出就位居美国古典专辑排行榜的首位,这部专辑里的每一首乐曲都体现了这位杰出音乐家对中国古文化——丝绸之路的理解与阐释,充满浓郁的艺术感与美感.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09-12-3 18:29 |只看该作者
马友友的这首,非常温婉和动情。
听音乐前,从来不先看标题,而是拆掉包装,带上耳机,听。。。
听到这首,很生命的感觉,更像绿洲。
这么好的曲子,听着,多享受啊!

193

主题

0

好友

5147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09-12-3 18:48 |只看该作者
华人的大提琴家,称得上家的,还有一个,就是王健
现场听过他的演奏。是演奏勃拉姆斯的作品(作品号记不清了)
很专注,投入和动情

家里大提琴的碟,很多,但是最喜欢的是
杜普蕾
马友友
斯塔克
王健

杜普蕾是公认的天才;斯塔克是大师;马友友,王健也是蜚声世界
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还是最喜欢杜普蕾的。
杜普蕾的一生,是一部悲情的小说。她的生命,象耀眼的流星;她所演奏的音乐,永远让人感动
真的,听她的演奏,一个形容词---璀璨!!

他们的才华让人赞叹!

139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新城巡逻猫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09-12-3 18:52 |只看该作者
前阵子连着去蹭听了好几天钢琴演奏会,都是大师演奏大师级的曲目,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曲子,却能另人放松,专注,陶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我们是猫,快乐的猫
独来独往,没有虚伪,不会讨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5-18 20:57 , Processed in 0.1535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