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客》-欧逸文-《跟着中国旅游团游欧洲》

[复制链接]

241

主题

0

好友

2302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8 1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http://www.newyorker.com/reporting/2011/04/18/110418fa_fact_osnos

文笔非常好的一篇作品……

转一个评论http://www.bullogger.com/blogs/catnapkun/archives/377805.aspx
欧逸文现在真像个明星,总是能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他的照片。我第一次见他却是在一个非常松弛的场合,松弛得简直让人发了疯:在愚公移山看一个瑞典人演出,当此人沉闷地敲了半个小时吉他把儿后,我们都被震摄了,不知道该为这种奇特的艺术形式欢呼,还是该大声咒骂,因为左右为难而尴尬地怵在场下。过了几天,我邀请欧逸文再探愚公移山,这回看的是朋克演出,他说他有点胆怯,不知道是不是该在耳朵里塞两团棉花再去。  

欧逸文是《纽约客》杂志驻京记者,美国人,主持“中国来信”栏目已有4年,写过贾樟柯,胡舒立,疯狂英语李阳,拳击冠军邹市明,愤青唐杰……。他最新的作品是《跟着中国旅游团游欧洲》,春节的时候他报名参加一个欧洲五国大巴游旅行团,从上海出发走了一趟。这篇文章迅速就被译言给翻译成中文了,有人说:看,写得太棒了,非虚构写作!还有人开始挑毛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的反弹——以前欧逸文写点东西也就在媒体小圈子里传看,现在一定会被大范围传播,他红了,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一齐增多。

好几年以前,我总是约欧逸文出来闲聊,他告诉我纽约时代广场康泰纳仕大楼下的咖啡馆,完全就是个媒体集团风格集萃:一桌美男的那是《GQ》,衣衫不大讲究的来自《纽约客》,美女就不用说了,是《Vogue》的,你永远都看不到《连线》的编辑,他们不愿意离开电脑……。我兴奋地在脑中展开这幅画面,热络地对欧逸文说:以后咱们就是同事啦!那时候我为康泰纳仕旗下一家时尚杂志中文版工作,自觉从此以后离《纽约客》仅一步之遥。很快我发现这是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幻想。

感谢媒体前辈的费力宣传,对《纽约客》的痴迷,起先主要来自那些熠熠闪光的名字和花边轶闻。第二任掌门人威廉.肖恩,在位35年,阳春白雪的守门人,他奠定了《纽约客》的文风与形像——“与洁净的指甲、大学、支票账户和良好的意图一样成为阶级标志的一部分。”《纽约客》的撰稿人也有如明星——像宪法修正案一样风格永存的E.B怀特,把最后一部短篇小说发表在《纽约客》的赛林格,与编辑互相成就(消解?)的雷蒙德.卡佛,从来不谈文学只谈怎么劈木头的约翰.契佛……。好多杂志养名作家,那是妓院里弹钢琴的,《纽约客》全是弹钢琴的。

2004年,《纽约客》第一次派出常驻中国的记者:何伟。他是欧逸文的前任,据说因为他“恰好在中国”。何伟曾经出版过以中国为描写对象的两本书《江城》和《甲骨文》,今年他的第三本书《寻路中国》出了中文版。这是本知名度进入了通俗领域的畅销书,能在报纸上看到无数赞美与大段的摘录,我也要跟个风,发出我的赞美之声——看一个老外细心地描写被我们忽略掉的盲区,真是又好玩又让人汗颜。

1960年代,曾经在美国有过短暂的记者名流化,报纸耐心地塑造一个又一个新闻记者,为他们描述了别人的巨大的痛苦,别人的疯狂的喜悦,别人的了不起的成就而欢呼,好像这些痛苦喜悦与成就都是他们的。之后那些赞许的目光就从他们身上撤走了,除了《纽约客》记者。至今仍然能够在姊妹刊或相好的媒体上见到莉莲.罗斯(书评人,威廉.肖恩的情人),大卫.格兰(犯罪题材记者),Raffi Khatchadourian(《维基揭秘的秘密》作者)的访谈。在中国,《纽约客》明星是何伟与欧逸文。

最近一次见到欧逸文,是一群人吃老北京涮肉,我们分别聊了聊最近都在采访谁,有什么写作计划。我觉得再也没有以往那种不切实际的兴奋之情,《纽约客》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寄托了太多幻想的符号,但它仍旧值得尊敬,它变得更加触手可及,更加真切,它派出了两个大活人扔给中国记者实打实的压力——写中国,怎么还写不过外国人?
多伦多地产经纪。我的微博: http://www.weibo.com/gunsmoke79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4-27 19:41 , Processed in 0.0466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