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一篇关于文明的没有标题的文章

[复制链接]

58

主题

0

好友

3556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2 16: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晕船的海盗 于 2009-10-24 01:46 编辑

在大旗论坛里一个属名杨云飞写的。
文章挺长,觉得有些意思,有些观点我也比较认可。
转过来大家看看。。。

"新的超级大国,会是一个另外形态的文明。比如美国文明建立在汽车之上"

   文明形态的概念,国人多有一些陌生。因为国人开始广泛的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第一已经确立了对西方的“膜拜”,看不下其他的事物了,第二也正好是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在“同质化”的年代。
   17.18世纪,欧洲人航行在整个地球的海洋上,可以看到过去因为地理限制而互相独立,不相往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自然而然的会对不同地区人为什么千差万别而感兴趣,因此也就产生了专门研究文明形态的各种学问。首先是要解释为何各个文明以他目前的情况存在,原因是什么?其次是根据这些条件,那么这个文明未来会如何发展?原因有地理,气候,人文,文化等等不同方面的条件,国内盛行一百多年的“国民性批判”,其实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延伸。
   比如殃视拍的《大国撅起》,里面如何讲西班牙,葡萄牙人要去大航海呢?因为有冒险精神!为什么他们有冒险精神呢?就不知道了,如果深入问下去,那也是会回答人家国民性如此云云。如果深一步问:为啥日后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又没了这种冒险精神了呢?估计回答会更加有趣,要么完全不知道,要么会讲上一通因为西班牙人没有冒险精神了,而英国人有了,所以英国人如何如何了。
   因为他因为,所以他所以。这种在逻辑上的自证自明其实就是在自己打自己嘴巴,却打得乐此不疲,还认为自己在启蒙渔民们。
   国民性是文明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单独谈国民性,就成了伪问题了。
   为什么要航海?因为要香料。
   香料是什么?就是现在大家出门去超市里面几块钱一包的花椒大料丁香。
   为什么要香料?因为吃的肉和欲如果只加盐来调味,会很难吃,没法长期保存,多摸盐以后制成的熏肉也是臭的。
   欧洲不产调料吗?很多都不产
   买不到吗?其实是买不起,和东方的交通由阿拉伯人控制,而且欧洲当时的生产力很差,没有货物进行交换。
   因此要航海,要找到印度,要找到中国,要找到日本。
   因为穷,所以要跳过中间商,直接买点便宜货。后来在过程当中陆续发现了还能抢点,抢的比买的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成功人士的经验之后,就会有后续人跟上。西班牙人抢的早,抢的多,抢的心满意足之后,就不必拿老命去冒险了。所以西班牙就不冒险了,而欧洲边陲小地的英国,仍旧穷的叮当响,变着法的核计如何抢了西班牙,所以研究更好的大炮,而因为研究更好的大炮,就要更好火药和更好的铁,炼铁需要煤,煤矿和铁的结合催生了蒸汽机,因此有了船坚炮利。英国人抢到亚洲以后,抢到了武士们都吃不饱米饭的日本头上,日本武士们热血沸腾,丫的我们饭都吃不上了,还抢我们?因此日本义和团领导者们,松门暴徒高杉晋作,伊藤博文,井上熏,山县有朋等歃血为盟:我们一定抢回去!!
   也因此,有了下面这些历史时刻:

   科尔提斯带领着几百个害怕的浑身发抖的西班牙骑兵冲向了印第安人几万人的军阵!
   130艘军舰组成的无敌舰队驶向英国的时候,一直犹豫不决的英国女王结束了犹豫,下令海盗头子德雷克率领舰队出击!
   庞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劈风斩浪的驶向了远东,吓的浑身发抖,两腿乱颤的日本联合舰队官兵们,向自己300年前的死敌献上了祭品,祈求保佑胜利之后,仍旧扬帆出海了!

   在这之后,历史被推离了之前的运行轨迹。
   经常有争论,是英雄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其实大多数的时候,历史都是穷疯了,活不下去的人们创造的

   当然,必须说的是,仅仅有上述指出的条件,是不足以推动历史的,但是没有这些条件,也是不足以推动历史的,因为有些具备同样和类似条件的国家,却没有产生类似的情况。这里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关系。
另外说三个例子,来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明形态的概念:日本,中国和美国。

    谈到日本,无论是恨是赞,大多数人都会有个印象:日本人很团结。
    日本人很团结,中国人很不团结,这都是国民性批判盛行的产物,前面已经说过,在缺乏其他的,用来观察文明形态的理论工具的支撑下,这都是伪命题,基本上除了磨牙以外毫无用处的伪命题。
    所以经常有人问我: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是什么?我也总是回答: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喜欢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
    那么是不是要说:日本人不团结?也不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去问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答案也都离现实十万八千里的。
    正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哪些”日本人和“哪些”日本人团结?
    回答是:如果看到一批日本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身上带着同样的标志,脑袋上系着同样的布条,那么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说,这些日本人是团结的,团结在他们共同的“组织”当中,这个组织可以是学校,是社会团体,是公司。当组织存在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其成员是团结的。如果组织消亡,那么其成员之间也就谈不上团结了,更加谈不上和组织之外的团结。

    殃视拍的《大国撅起》的时候,如何讲述日本明治维新的呢?涩泽荣一去欧洲考察,发现各国都重视商人商业,遂恍然大悟,回国后虽然在明治政府担任高职,但是还是毅然辞官下海经商,开创建立了500家大型企业。
    然后又煞费苦心的把日本评论家加藤周一的讲话精心剪辑,让大家认为他想说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秘诀在于全盘西化,而且效果很好。
    就是说,想告诉大家,去西方取经--发现重视商人商业--回来全盘西化下海经商---效果很好500家大型企业气吹的一样就建立了---明治维新成功。
    我们姑且认为殃视被狡猾的老鬼子加藤周一欺骗了,他对中国人采访说了一套,对日本人采访说了另外一套......也姑且认为殃视编辑不懂日语,看不懂涩泽荣一自己的传记和讲话........难道殃视的编辑们都没有脑子吗?他们拍摄其他西方国家撅起路程的时候,有看到过一个西方人建立了五百家大型企业的事情吗?打个一折,五十家也行!如果都没有,那么涩泽荣一是如何取来西方的真经,又能做到比师父好十倍以上的?
    不仅如此,直到今日,日本同等级,同领域的企业,也比欧美的企业生产效率高。
    原因不在于日本在全盘西化,而在于对自身“遗产”的合理利用,而遗产来自一些自然条件和历史进程。这就是文明形态决定文明状态的真意。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江户遗产”主要有两个:乡间村舍的“稻作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武家文化”。两者的共同点就是无论如何,必须在“组织”当中才能生活,否则不但活不了,死了也不得安宁。
    稻作文化是指以村舍为单位的农民们,因为生产工具很差,土地少而贫瘠,人口又多,必须团结合作才能开垦田地,种植作物,因为种大米的最多,所以称为“稻作文化。

武家文化则是从镰仓幕府至江户幕府这700多年的时间里,占据统治地位的是武士们,武士们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大名”之下,战乱期间各个武家互相攻打,和平的幕府可以有效的统治的时代,大名们也害怕幕府某一天干掉自己,或是互相干掉。而日本武士的历史就是一部内部不和的大名被内部团结的大名消灭的历史。因此到了江户幕府时代,还能保留下来的大名们及其下辖的武士们,对“团结”的理解,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而为了保持这种团结,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经过反复的摸索,检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法度,方法,理念,以及最重要的,对“团结在XX组织周围”深刻的认知。
    日后明治维新的时候,所谓的“四民平等”的时候,其实就是稻作文化和武家文化合流,合流之后成了日本的企业文化。因为成立工厂企业之后,大多的老板和管理者,都是过去的武士们出身,所以更多的把武家文化得到彰显,但是对于熟悉稻作文化的农民们来说,经过培训和教育后很快就能熟悉这种方式了。
    前面强调的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等,都是过去武家的传统---家徽,骑指物等等。
    还有国内这些年一些企业学来的“日式管理高招”,如早上起来全体员工训话,做早操,然后经理和老板在上面领着喊口号等等。这本身就是从古代日本武家临阵作战之前,领军大将或是大名们的战前动员模式演变过来的。他的实质不是对士兵或是职员的训话,而是向士兵或是职员们展示自身:中气十足,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最重要的是,严格的根据“传统”在进行。士兵或是职员们看到了之后,会感到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有前途,自然也就士气高涨,斗志昂然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集体认同感,向心力和信任,也就得到不断的巩固了。
    而国内的老板经理们,都是左手《厚黑学》,右手是刚刚听来某大仙讲课时传授的“日式管理高招”,一边喊一边想:丫的光脸厚心黑还不行,还得常备金嗓子喉片,现在的雇来的人越来越不好忽悠了,烧饼这么难找。而下面跟着喊口号的烧饼们,也很多都是大学4年不学习,临毕业了怀揣《厚黑学》和《潜规则》去闯天下的主,一边跟着喊一边想:你个SB又想忽悠老子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企业经营失败后经理人自杀,区别于美国“末尾淘汰”模式的日本“轮流上位”模式,终身制,大锅饭,排资论辈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日本武家的传统。经过了明治维新时代的改造,与西方传入的舶来品相结合,最终形成了那种把日本变为“日本”的价值观。
    事实上,日本NHK电视台每年一部历史剧---大河剧。其实就是日本社会的“主旋律”,不断的提醒“家臣就是亲人”,“为了主家/家臣们而奋战”,“武家流管理模式”,“本家的武家法度必须遵守”,不断的通过剧情在反复强调。了解这点,就不会奇怪NHK电视台运作资金的来源了。
    这种精神,这种价值观,支撑了明治维新之后亚洲的第一个工业国的出现(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也在二战后被摧毁了三分之二建筑的日本本土废墟上,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建立。
    这种精神的体现之一,是方便面的诞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吃完了之后,立刻继续干活。
    日本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的,经济陷入停顿期,而这也是伴随着这种精神的日渐退潮,当方便面做的日益如同一碗正餐之后,那些个把日本变为“日本”的精神,也在风雨中飘摇。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解释日本经济起伏的曲线。当然,不是说其他条件不存在,而是这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江黄河造就的中国

    虽然很少看电视节目,但是偶然看到的节目当中,如果出现长江黄河,就会充满激情的讲上几句:这是中国的母亲河,这里哺育了中华民族,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很诗情画意,很慷慨激昂,很公式化。就是不知道,讲的人和听的人当中,多少真的理解背后的含义?

    “我在中国第一次看到兴修水利的情况,被深深的震撼了,无数人肩挑手抬,喊着号子在大河的两岸施工,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国的历史,因为治水的需要,必须动员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这只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所以中国一代代的王朝覆灭之后,总是会建立起新的王朝,继续治水”
    这段话引自一个匈牙利人写的《邓 小  平传》,这人八十年代来过中国几次。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就是从这本书上看到的,后来书越看越多之后,发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基本上从19世纪以后的,和中国有关的大部分“汉学”,都会提到这点。当然,根据众多的JY们的看法,这些西方人都是拿了五毛钱之后才这么说的。
    PS:西方中国有关的研究领域,统称为“汉学”
    当然,JY们的观点,只能证明JY们的不学无术。
    对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尤其是学者和知识分子,会产生这种观点是个很自然的反应。那些满世界乱窜的淘金汉当然不算在内。因为17世纪开始的大航海,导致可以观察足够多的“文明标本”,以及研究欧洲自身历史的需要,欧洲在人文科学领域发展出一整套的观察文明形态的理论,之后又有二三百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那还不是一个活在动物园里面,鼓吹历史终结了的欧洲。那还是一个要走遍世界去赚钱,信仰欧洲中心论,激情澎湃的欧洲。
    理论是什么?理论是观察事实,总结规律,预测前景和指导行动的这么一整套东西。因为对事物的观察更加广泛,对规律的不断认识,据此预测的前景不断的得以证明/证否,指导行动后带来的结果好/坏。都在不断的反馈回来,是探讨和总结不断的深入。
    那还不是一个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的年代!凡是不符合自己胃口的言论,一律都是拿钱的结果?一个个自己也不想想,有人拿钱来专门欺骗你?不能不把自己当回事,也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当然,拿钱写文章的不是没有,历来也都很多,但是没有脑子,缺乏教育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远远比拿钱的人写出来的多。
    做个比方:要修建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10个人工作3个月,修建3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30个人工作3个月,或是10个人工作9个月。
    随着工程量的增加,需要动员的人力,物力,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能力。规模越大,组织越困难,相应的支持条件必然越多。只要稍微懂点管理学,工程学,这是一个不难获得的常识。同样,看到长江黄河流域的治水工程,看到大运河,看到长城这种规模的,工业化之后的国家也很难完成的工程规模,第一反应就是这太让人惊讶了,第二反应就是能组织起来修建这种工程的,只有政府,还得是一个强有力的,运行有效的,组织能力很强的政府。
    纵观中国历史,大王朝的兴衰,背后都和水有关。
    得水之利者得天下;受水之害者丢天下。

有两个例子,可以看一下。
    元朝末年,组织大量人手去修黄河,好像有几百万人,结果按照惯例进行组织的官吏们克扣口粮。就是说,几百万人聚集到一起的时候,敢让他们饿肚子,很好很强大,当时又没有民主宪法,选举自由的,暴民们立刻就造反了。形成了江淮两岸的起义军,最后朱元璋得以脱颖而出,建立了明朝。

    第二个例子,和共和国的建立有关。大部分人可能觉得惊讶,和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1938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决定了十年后中国命运的大事。当年,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率领各路杂牌军,集结了40万人围攻土肥原师团,土肥原师团20000人,战死10000,跑路了10000.这就是著名的“台儿庄大捷”
    那之后发生了不那么著名的徐州会战。跑路后的土肥原师团,在另外两个师团的支援下,反扑了回来。这回轮到李宗仁率部跑路了。跑路跑的不够快,一直被紧紧的“咬住”,日后中国战区的司令蒋介石大元帅,下令炸毁黄河大坝,以阻延日军。炸开的地方,就是花园口。
    历代愚昧落后封建独裁的中国皇帝们修建的黄河大坝给蒋介石大元帅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奉命破坏大坝的工兵用大炮炸,埋地雷炸,安装TNT炸,这样对着毫无还手能力的大坝“工作”了一周,才把大坝炸开一个缺口。
    有军事史学专家认为(包括蒋介石大元帅自己也认为),这对延缓日军进攻,休整部队之后将其投入武汉大会战,而武汉大会战虽然继续败退,但是也是战略相持阶段的来临。也就是说,功大于过,利在千秋。
    就从直接战果来看,当时就淹死了3万日军,可能37年抗战开始之后战场上面打死的日军也就这么多。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淹死的中国人达300万,几千万人受灾,1800万人流离失所。没有土地,意味着没有粮食,没有粮食,流离失所的人很多也会陆续死去,因为大坝被破坏,之后很多年黄河一直泛滥。
    据很多人考证,大元帅是个深受儒家熏陶的,有爱心的人士。儒家六经《诗经》上面有一句:抚我则厚,虐我则仇。大元帅不知道看过没有,或是看过了如何理解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日后大元帅对千里黄泛区的人民什么补救都没有做过。
    粮食荒芜了,仇恨种下了。
    十年后,大元帅成了四大强国的领袖,声望据说在国际上如日中天,也就是另外一个大元帅对其嗤之以鼻罢了,跳梁小丑之流的,不必在意。
    不仅如此,大元帅还练就了民主神功,立宪法,开议会,搞选举,据说那是中国至今都无法超越的法典典范。按说渔民们得到消息后应该欢欣鼓舞,真心拥护才是。
    可惜,中国农民们不识字,所以愚昧落后,需要启蒙,可是JY们都坐在城里启蒙农村的农民。因此农民们既不关心延安的清党肃反,也对南京的立宪开议不感兴趣。
    中国的农民们----只是热爱毛-----拉得琳娜如是说
    打开地图,把38年花园口炸坝造成的黄泛区画个圈,把48年淮河战役地区画个圈,就会发现两个圈大部分重叠了。因此在经营多年的西北地区中共组织不起来550万人“支前”,条件最好的东北地区组织不起来550万人“支前”,兵力最弱小,最贫困的淮海地区,可以组织起550万人用自己的小推车,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和自己盖的棉被送去“支前”

除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受过教育的汉学家们,在很多中国人哀叹“治乱兴替”的时候,还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会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答案仍旧是黄河长江。
    理由来自一个西方传统的认识:一条河的上下游不可能是两个国家。因为争夺水带来的利益,躲避水带来的灾祸会打起来。打来打去,也就被胜利者独占,或是吞并了。
    同样,长江黄河还能解释很多现象。
    比如说,JY们都很痛恨中国人崇拜皇权,是一种奴性,最大的国民劣根性,必须深入批判一百年,如果不够再加上几百年。至于大多数中国人为什么不像JY们那样恨皇帝,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农民出身,最少祖上是农民出身。有农民出身的家庭,在祖训家教里面让后代子孙恨皇帝的吗?可以说基本没有。为什么农民们不让JY们满意,去痛恨皇帝呢?因为历代还把儒家六经放在心上的那些皇帝们,还得惦记着兴修水利;不那么惦记的,大多都完蛋了。而水利修建的比较好的时候,都是农民们生活比较富足安逸的时候,这种好的“集体记忆”,总是和对好皇帝们的集体记忆重叠的,因此农民们不痛恨皇帝,最少不会如同JY们一样,痛恨所有皇帝。
    民谣“黄河清,圣人出”,就是这种心态的反应。实际情况是相反的,有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位,才能保证大规模修水工程的推进,水利修的好了,黄河水才会清。
    另外一方面,皇帝们经过历代的总结,也害怕自己落到JY手里不得好死,大多还都把修水当回事。从这点上,农民们和皇帝们在很长时间的历史里面逐渐达成了默契,或者叫契约:皇帝派遣大臣组织治水;农民们服徭役,然后完粮纳税,并且在能耕田种粮,粮食够吃的情况下不去造反。除此之外,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皇帝住在京城里,县太爷住在县城里,老子住在农村里,没事少联系。
    在这种千年的传统影响下,农民们对王朝,对皇帝不承担多余的义务。所以当多年后,英法联军和中国打鸦片战争的时候,大多数战场周围的中国人都在集体打酱油,看热闹,觉得这事挺好玩,皇帝和洋毛打起来了。如果洋毛们给些钱,农民们还不介意卖他们些菜,或是带路等等。一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种想法才基本全面消失。“今日的中国,才像一个现代国家,不像一个中世纪的国家了---JY大头子胡适在抗战爆发后如是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都和长江黄河有关:修河是个很艰苦的工作,得吃苦耐劳;修完河之后回家种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是一个得吃苦耐劳的行当;辛苦之后,得到了粒粒盘中餐之后,就可以考虑娶妻生子,多子多福;子孙多了,家族就大了;县太爷他在县城里面,管不了乡里那么多事,我家人多,看旁边老李家人少,我得抢了他们水源,所以洋毛子打皇帝可以看热闹,两个宗族为抢水源打群架能动员起几百上千的人,打的热火朝天;打完了之后发现老李家也是打出来的行家里手,不那么好惹,那不能开源,只好节流了,省吃俭用,简朴度日。
    因此19世纪欧洲来到中国的拜访者们看到的景象是:中国人人口众多,吃苦耐劳,生活朴素,精打细算。
    精通土木工程的中华帝国面对船坚炮利的欧洲帝国束手无策,手忙脚乱,无以应对,在那茫然失措的一百多年后。也因为这些中国农民和农民的后代们的存在,中华帝国站稳了脚跟,找准了方向,向着工业化帝国快步迈进。
    对此,受过高等教育,观察过众多文明模式的欧洲精英当中,早就有人做过预言。不过JY们不必着急跳出来大骂这些收了五毛钱的西方人无耻,因为这些预言大多数都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以“黄祸论”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理论上应该给其发五毛钱的喉舌们,经常痛批的“西方反华势力”的理论构建者们。
    已经不仅仅掌握土木工程,很快就会掌握那可以任意制造万物的机器的,崭新的中华帝国已经浮现了。很快他就会让全世界的人们作出选择:与他同行;挡在他前面;被他抛下-------全中国最大的免费党棍如是说。
    有选择,总是幸福的事情-----哈耶克们如是说。

说了半天文明形态,很多人可能莫名其妙,究竟想说啥?但是如果不说这么多,正文作者在第一段当中,关于美国路美国精神那段话,就被所有缺乏对文明形态概念的人而忽略了,乃至会指责翻译的语法有问题。

    谈到美国精神,很多人会跳出来讲:这我们都知道,就是民主,就是宪法,我们也要改宪法,改了以后我们也成了美国了。旁边会有另外一些人跳出来:你们没文化,少见多怪,美国精神就是新教精神,新教精神就是五月花号精神,我们不但得改宪法,还得全民信基督教才行。
    这两点吗,不能说错。但也不能说对,因为立宪国家多的是,新教国家也不少,比如英国荷兰也是新教国家,但是美国只有一个。
    19世纪,面对着来自欧洲大陆针对美国“没文化,乡巴佬”的嘲讽,一批美国人坚持宣称:美国是特殊的国家!
    坚持美国特殊论的美国愤青们,在热情洋溢的美国特殊论,美国特色精神的鼓舞下,顽强的走着和欧洲不同的道路,一个半世纪的努力之后,世界迎来了新的霸主,“新罗马帝国”诞生了。
    既然大多数人都对美国宪法比较熟悉,那么就从美国宪法讲起。

    很多人热爱美国,热爱选举,热爱选票,但是对两个和选票有关的概念,则不那么关心。普选和直选,普选的意思是全部公民都可以投票,直选的意思是可以直接选举各级行政长官和议会。
    很多人会出来骂:你丫的脑残啊?按照这种解释,有不是普选和直选的真正民主吗?
    嗯,最少从美国人的历史来看,订立宪法这段时间,可以参与选举(即投票和被投票)的,只是拥有一定土地财产的白人成年男子,日后才慢慢加上了穷人白人男子,女人,有色人种等等。等到美国真正意义上实行普选,已经是一战二战之后的事情了。
    其次,美国至今不是直选,有一套复杂的“选举人制度”,还有参议院的参议员是地方议会自行选举的,也不是民众直接选举的。
    2000年以后,美国指责普京搞独裁,是民主逆流。普京反驳说:俄国人民是直选总统的,享有比美国人民更大的民主自由。赖斯也干瞪眼,没脾气。不过那之后不久,享有更大的民主自由的俄国人民也不用进行地方级别的选举了,既然总统直选代表民意,那么总统作为民意总代表,就替人民们挑选地方行政长官了,还能剩下不少选举费用。
    有一定土地财产的成年男子.....我们都知道最早前往美洲的人,大多要么是穷的活不下去的,要么受到迫害的新教徒,五月花号,尤其如此。因为他驶离欧洲的时候,大多数老水手都认为他到不了目的的就得沉没了,因为船太破了。穷疯了的穷鬼们再次创造了历史,当五月花号最终靠岸的时候,历史开始转动了。

    为了国王的荣耀,基督教的进步,我们这些在此签名的人扬帆出海,并即将在这块土地上开拓我们的家园。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五月花公约
    但这说白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纯粹是扯淡。通篇就一句话:以后有事我们再商量。
    同样的意思可以移植一下:为了赚钱,我们哥几个在关二爷前发誓,为了保证发财,也为将来可以一起公平的分钱,我们所有的事情都好说好商量的来,并且商量好的事情肯定执行,否则天打五雷轰。
    然后哥几个开个公司,公司章程就这么一句话,就可以坐等过几天成为世界首富了。
    有点经营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么做肯定不行,很快就会因为内讧而生意失败,之后散伙。
    但是美国成功了?为什么?
    和五月花公约联系在一起的,是什么事情?还有什么因素让这种扯淡公约得以生根发芽?还有什么必要条件?
和五月花公约联系在一起的,是“感恩节”。

    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养火鸡、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看到感恩节历史的时候,我总是在想,那些印第安人后来哪里去了?感恩节今天美国人仍旧在隆重庆祝,总统每年放生一只火鸡,然后同时全国立刻吃掉成千上万的火鸡。那些印第安人的命运,和这些火鸡们何等的相似!除了少数保留地,印第安人已经消亡了。所以第一次感恩节,也被称为印第安人最后的晚餐。
    那么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讲:成功的扯淡公约----感恩节----消失的印第安人,这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那么玫瑰色的浪漫背后,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为了.......基督教的进步........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

    哦,新教精神。
    新教也好,旧教也罢,都是从犹太人的犹太教里面发展出来的。翻开圣经看看:上帝显示大能.....上帝支持杀掉异教徒.....上帝颁布十诫,选民们必须遵守......
    哦,新教精神。

    从这里就是可以看出一个双重标准:对外部者(异教徒)要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对内部者(同信者)要春风般温暖。今天喉舌们经常批判的美国双重标准,也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而很多JY们一边鼓吹五月花精神,一边说美国没有双重标准......
    不站在一种道德立场上,而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双重标准,对一个组织来说,是必要的。他将可以因此化解内部矛盾,使内部更加团结,团结起来之后干什么呢?团结起来对付外人,最少不必被外人对付了。这种时候,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从系统外部获得资源(土地,财富,黄金,石油,食物....)进行内部分配,又是可以让内部更加团结,更加一致对外。最后系统进入正反馈,内部矛盾得以化解,通过对外获取资源,补偿因内部“和谐”造成的代价。

    还是用前面哥几个合伙开公司的例子,比如开公司的是三个人,赚到了300块钱。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平分到100块钱最为“合理”,但是其中所有人会考虑,如果少一个人分钱,我不就能多分钱了吗?首先减少分钱的,我就能多分了;最少不要增加人进来,增加分钱的。内部斗争和博弈之后,发现没法减少分钱的,因为就三个人,谁也干不掉谁。那么每个人都接受这种分100块钱的结局,以维持内部和谐。每个人理想中希望可以多分到的200块钱,则可以视作因内部“和谐”而支付的代价。
    那么如果可以从系统外部获得反馈:如可以通过三个人的通力合作,互相掩护,赚到的不是300块钱,而是900块钱,那么三个人都能分到300块钱。那么这个时候,为了内部“和谐”支付的代价,就得到了补偿。那么这时的最优选择就是继续保持内部和谐,系统正反馈如此。如果外部可以不仅仅赚900块钱,而预期可以赚1600块钱,而看内部的情况,增加一个人就够了获得这1600块钱了。这时最优选择就是赶紧拉人入伙。拉一个人进来,每人能分400,傻瓜才不去拉人. 系统扩张,同时继续维持正反馈。
    当这种外部资源可以继续获取之前,组织的扩张动力是不会停止的,一直到遭遇到外部抵制;外部空间消失,达到“外部”极限;或者是内部的组织结构,自然条件和工具条件不允许了之后。
    成功的扯淡公约----感恩节----(新教精神)----日渐消失的印第安人----美国建国----美国扩张
    这个时候,大致的链条可以比较通顺的串联起来了。

可是要解释美国如何成为新罗马,如何理解正文里面说的美国精神美国路,还是不够的,还差一个环节,美国如何走上工业化的环节。
    北美洲的土地平坦,风调雨顺,旱灾涝灾都少见,可耕种居住的面积很大,印第安人,没有团结起来的自由美国人强大。
    只有拥有土地财产的白人可以选举,政治地位让人羡慕,经济条件让人眼红,生活方式成为榜样。
    人们希望过上这种生活---主观客观条件都允许更多的人过上这种生活----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过上这种生活。
    最后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
    大量的,拥有资产和社会地位的人,在城郊居住,因为有自己的土地,也喜欢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住在土地上,也不代表得天天住在土地上,得走亲访友的串门啊,还得回到城市去参加公共生活,参加政治等等。
    这会造成对什么的需要?造成对交通的需要,从质量到数量,都有很大需要。修建更多的优质道路,意味着人们可以住的更远,那么就更加需要更多更好的道路。
    19世纪,美国愤青们坚持的喊着“美国特殊”的时候,美国正是面临着这种状态:以各个城市为中心,向远处延伸着大量质量极好的道路,这些道路的两边,星罗棋布的居住着这个城市里面最有权势财产的一批人。
    那么,这和工业化有什么关系?
    工业化的几个重要的基本要素: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有了,需求也有了。
    重工业时代的巅峰之作,汽车,就呼之欲出了。
    关于工业化的具体内容另外讨论,但是工业化有三大基干:冶炼,机械加工,化工 (二十世纪后期增加一个半导体,不过十九世纪还没有)。所有我们说工业化的产物,就是这几大基干产业的不同组合,如果超出这种这几个基干产业的能力,比如把土冶炼为比钢材还硬的东西,加工精度达到万分之一毫米,造一台永动机。那么现代工业就无能为力了。
    为了造一辆汽车,对背后的这三种基干产业的要求极高。从数量,规模,质量,精度,从业人员,都有极其苛刻的要求。有多么苛刻?看看21世纪初的中国普遍造出的汽车的质量就知道了。
    所以早期的汽车,都是很昂贵的,但是对美国社会来说不怕,有钱人非常需要汽车,每天都需要,这是舒适快捷的交通工具啊!贵?贵不怕,便宜的还不要呢!有了庞大的市场,金钱源源不断的流入汽车生产商的手里,通过他们,又陆续投入了上游的产业。汽车的出现,让有钱人可以住的距离城市更加遥远,而产业的发达,让更多人跻身为有钱人,也开始搬到郊区居住去了。这个时候,产业和社会,进行着反复的正循环,互相促进。
    资金的大量流入,让美国产业基干更加得到滋润。我们知道,美国产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大范围的概念上来说,行业分工,也是一种流水线。比如说做螺丝的企业,我就专门研究如何做好螺丝,我做好了螺丝之后,你们拿去做汽车,做拖拉机,做飞机大炮,那就和我无关了,我只做螺丝,我的螺丝又多又好,你造什么也要用螺丝。
    反过来讲,做汽车的,做拖拉机的,做大炮飞机的,也都不用操心如何做好一个螺丝,反正需要螺丝了,就去这里来购买。同样的道理对整个产业结构都起作用。因此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到一战期间,成为了世界上拥有最强大生产能力的工业国。
    二战爆发后,美国庞大的工业体系,迅速的转入军工领域。子弹如同瀑布一样从生产线上面流下来,而与此同时的亚洲第一共和国,却只能让自己的士兵们“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仅亚洲第一共和国玩不转,老牌的欧洲国家也傻眼了,面对着美国以分钟为单位生产出来的军火,只能酸溜溜的说:美国人的战略很简单,就是到处尽可能多放几枪,以试图偶然的打中敌人。


    “有很大的几率,那个世界最终会看到的文明,巨大的中国,新的超级大国,会是一个另外形态的文明。比如美国文明建立在汽车之上,他建立在这种模式上“人们陆续在郊区修建自己的房子,通往那个人们修建了自己的房子的地方,修出来一条“美国路””。结果美国精神--就是汽车,汽车比汉堡更加能代表美国精神。”
                                                --------------尤利娅.拉得琳娜

    当然,如果说二战前汽车还是美国精英富裕阶层的代表,用汉堡作为美国产业工人的精神也未尝不可。虽然那时欧洲人都普遍带有鄙视的看待汉堡:汉堡?那是正常人该吃的食物吗?但是汉堡代表了美国产业工人的高效率,朝气蓬勃的劳动热情。美日珊瑚海海战之后,被炸得如同筛子一样的约克城号摇摇晃晃的回到了母港,整个庞大的舰体上二十四小时昼夜不停的闪亮着千万个电焊枪喷出的火花。没几天就修理完毕,开出母港,参加了中途岛大海战,也因为他的迅速参战,导致日军错判了两军的实力对比,最终中途岛以日军大败而告终。

引用一个外籍五毛的作品,欢迎砸他。   
    《中国资源协议可能达到帝国高度》
     一位研究19世纪历史的史学家曾评论说,英国“在不经意间”获得了帝国地位。目前的风险是,中国也可能由于类似的疏忽而获得海外商品帝国的地位。

  中国国企在全球大肆购买矿山、油田和种植园似乎并非轻率之举。中国向海外资源企业公开进行直接投资看上去很像是一项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的政策,目的是确保其向中国长期供应重要原材料。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本周二抢购了在新加坡上市的商品供应连锁经营商来宝集团15%的股份。

  为了满足中国不断增加的资源需求,收购来宝集团股份堪称妙招。虽然中投公司坚称,它只是一家保守的金融投资机构,但从战略上讲,最近这起收购案与该公司今年7月收购加拿大煤矿生产商特克资源公司17%的股份以及据报道其将在印尼和蒙古进行矿业投资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对收购海外商品生产商股份十分狂热的不只中投一家。从收购加拿大的沥青砂、到加蓬的铁矿石、再到莫桑比克的农田,中国国企海外资源投资额已在该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中占到很大比重。

  但北京可能会发现,它目前推行的战赂十分危险。中国的投资行为相当于一场豪赌,它将赌注都压在了全球经济能实现快速且持续增长上,而这完全不具确定性。

  此外,中国所收购的许多项目都在统治管理风险极高的国家。近几个月来,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已对当地中国员工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在尼日利亚的尼日尔三角洲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沙漠地区的项目也成了好战分子的攻击目标。

  经济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警告说,这正是帝国发家之道。你首先要进口商品,接下来会想,控制生产设备很有意义。随后,由于你想开采的自然资源在发展中国家,你便会在当地投资修建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及加工设施。

  快出麻烦时,你便需要保护投资项目和人员,那意味着向当地派兵。你很快就会明白,你正在远方操控着全局。简而言之,你已在不经意间获得了帝国地位。(记者汤姆-霍兰)

写在中间的后面
    对一些回复说几句,有人对后面做的解释部分做了一个评论:一边骂JY,一边又是满纸的精英意识
    说的极好,一针见血。
    一些论坛上早就有人做过总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精英,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愤愤;任何国家的愤愤都恨精英,任何国家的精英都看不起愤愤。对后面一句不能说绝对如此,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说错。
    在俄国曾经看过一个人的回忆录,里面记载六十年代中期有一次毛  泽 东接待外宾的时候,突然谈起了日后世界的走向,他突然说起日后世界最大的矛盾不是民族矛盾,不是国家矛盾,也不是阶级矛盾,而是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矛盾,这将比所有之前人类历史上已经爆发的矛盾形式更加尖锐,更加不可调和。从当时的听众到写回忆录的人都对此莫名其妙。
    当然,此事系孤证,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国内更加没有记载。不过如果属实的话,那还真是一个跨越世纪的预言啊。
    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国内目前的JY不是精英,两者在实际定义上区别极大,精英最少要符合下面一些定义中的一条:
    1. 事实上掌握政治,经济,权力,文化,宗教,思想这些领域的实际权力,具备事实上的影响力,可以操控资源;
    2. 具备在智力,心理素质,性格,学识等最少一个方面特长,也就说的智商情商双高人士。
    3. 在1或2的基础上加上承担足够的社会责任(不过这已经是附加条件了,这条在不同的叙述当中尤其多)
    理论上来讲,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兼备三者的话,那么就是一个国家的黄金发展阶段了。

    国内不少被称为JY的人,在西方的标准里面其实是反智主义和民粹主义。反智主义的大致概念是对国家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精英阶层的不信任(上述意义上的精英阶层),觉得这些人在合起伙来骗我(自己),有一系列的阴谋等着谋害我(自己),因此要对其进行坚决的否认和讽刺;民粹主义最初产生于俄国,大意是俄国的乡土农村公社代表最大的善良,正义和道德,是人类应该生活在其中的生活方式,而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贵族都是坏蛋。比如俄国那个琴什么科的,就是在苏联批判苏联,去了美国批判美国,回了俄罗斯之后继续批判俄罗斯,因为他的立场就是应该恢复古老的俄国乡土公社。后来在20世纪初的美国,也包括欧洲,都有民粹主义的蔓延,当然这些不是以俄国农村公社为道德楷模了,而是怀疑现有的精英系统都是腐朽堕落的坏蛋,必须将其打倒,只能相信自己。后来民粹主义又和福利主义相结合,变为了全社会都欠我的,该给我好处,有人要问为什么?原因就是我穷啊,我穷就该给我好处。
    这两者之间有细微上的差别,不过鉴于这与其说是一种成型的理论,不如说是人类固有的某种情绪的集体感染和发泄。所以在各个国家都会互相没有直接影响,单独的发展出来。
    国内有多少JY,还是精英,不妨自行对号入座。

为了方便理解后面的解释,对几个概念做些介绍。
    “言论自由”和“独立思考”
    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有人转发雷震的讲话,大意是知识分子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言论自由,终身的责任就是批判政府。大意是这样。
    因为我知道此君是自诩信仰自由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在中国某个流派的“正宗门人”。所以我就问他:那么欧洲从卢梭,孟德斯鸠以后,一直到现在的美国,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批判政府的?针对自由主义,又有哪些独立思考?
    然后此君在网上就消失了几个小时,再次出没以后也对这个话题不在提及。
    当然我问他的时候就知道他回答不出来,所以故意拿他开玩笑。
    原因来自“(对)西方(的)想象”,所谓对西方的想象这个概念,是我从西方的“中国想象”这个概念当中得到的灵感。西方有过一个长达400多年的“中国想象”,其实就是“对中国的想象”。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中国的憧憬,觉得中国就是人间天堂,要学习才行;第二阶段是18世纪末末期“狭义工业革命”爆发前后,欧洲中心论正在日益建立,所以开始对中国的贬斥;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80年代以后,对中国的情况加以一种新的臆测。但是从90年代至今,西方的“汉学”开始有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和观点出现,某些方面,甚至比国内的研究还要更加深邃。
    同样的,从清末开始,中国知识分子们对西方也陷入了类似的“西方想象”,“(对)西方(的)想象”。因此朝圣心过足,求实心欠缺。
    很多人都有如下逻辑:
    希腊雅典的民主自由----文艺复兴时代对人的自由的解放----政治经济上的民主自由----西方经济蓬勃发展----一直到今天欧美世界的繁荣昌盛。
    剩下的什么工业化了,福利社会了,思想道德了,全民素质了,只是上述链条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延伸。所以必须早晚各念经文三千遍“一步踏入自由,即刻进入天堂”这样自我催眠就行了。
    但是如果从卢梭,孟德斯鸠(这都是近代中国很多大号自由主义分子对其很推崇的人物)算起,那么欧美知识分子们是如何批判政府和社会的,这个问题将导致上述逻辑链条的崩溃,能写一些文章出版书骗钱的教主级别的人物,能够做出一些回答,但是对狂信徒们来说,则是完全不可想象。这意味着“自由思想VS自由经济+自由政府”,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有人或许会问那究竟什么是自由?这我回答不出来,可能也没有人能完整的回答出来。从文艺复兴至今,西方历代学者关于自由的书籍写了几百上千本,装满几个房间都够了,按照正常阅读速度,一个人啥也不干,只看书的话,一辈子下来或许能看完。
    但是一些具体的概念,还是可以说说的,比如言论自由。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们对言论自由形成了三大误区,并且将其传播开来。
    1. 所谓言论自由,只是你有“说和写”的自由,完全不能代表有必然将你说和写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自由;
    2. 所谓言论自由,指的是在不违反社会形成的道德和常识底线的前提下,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但是这完全不代表人们必须说,或者必须说某些特定的东西,才叫言论自由,而说其他的东西不代表言论自由。
    3. 言论自由只代表一种上述两者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完全不代表别人必须接受你的言论。

做一些解释:
    中国在20世纪形成的“伪言论自由”传统当中,是在不断和行政当局处于对立状态当中形成的。就是说,知识分子们在进行自由言论的时候,优先对象就是针对行政当局,你们要如何如何办,这样的指点江山。那么这种自由言论被禁止,也就是意味着行政当局不接纳这种言论。
    逻辑链条清晰:建言---不被接纳----禁止发言----没有言论自由。那么会产生一种逆向的逻辑推理,那么如果允许建言,公开发表,是不是就是意味着我的建言就要被接纳了呢?加上另外一些情况,比如行政当局认可的理论,准备实行的政策,则会被允许公开发表和传播。最后不断的积压当中,形成了这样的逻辑链条:言论自由----行政当局认可----行政当局高层有人支持----行政当局准备实行。变成了争取言论自由等同于争取我的言论被实行的自由,并且形成了一种潜意识而传播广泛。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推理演绎是否正确,是否是故意泼污水?不是,为什么会形成第一条这种潜意识,看看第二条是如何彰显出来的就知道了。
    比如中国最主张言论自由的那批人,对其他人的言论的态度最不自由。甘阳说了一句:现在替政府说话才需要勇气和胆量......立刻就是恶评如潮:你丫的拿了多少钱?要当部长了吧?献媚,叛徒。可怜80年代的JY大头子甘阳,说了一句话就被过去的同伙赶出去了。
    在看成龙,说了一句:这该管管啊.....立刻就是恶评如潮:你丫的拿了多少钱?要当部长了吧?献媚,无耻!幸好成龙只是一个演艺人,还够不上当JY们的同伙。
    再看看一个比较BH的对不高兴们的评价:“你们知道多少人在研究这本书,学习如何升官发财之路吗?”不高兴们为什么不高兴?还不是因为行政当局不符合他们的胃口,所以才不高兴,书里大幅的篇幅都是明的暗的在骂街,据其中一个不高兴自己说还被删节了不少内容。但是在另外一批平时鼓吹言论自由的人看来,不高兴们能出书,意味着他们上面有人,意味着他们的建议要被当作政策了。
    同样的逻辑,在其他“在野分子”看来,也是如此,例如乌有之乡的人就认为南都可以公开发表,这是“要变天了,上面有人”;而同样南都系统的人看乌有之乡:“这是极左分子要准备发动攻击了,可见上面还有人支持极左。”然后两派人又一起掉头,要共同打到封建余孽的沉渣泛滥。
    第三条同样也是第二条的延伸,拉来更多的人摇旗呐喊。如果不和我一起呐喊,那就是被洗脑了,或是收了五毛钱。
    但是从西方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来看:企图为政府说话的甘阳;可以出书的不高兴们;右倾的南都和左倾的乌有;仍旧不成气候的封建余孽们,所有的这些现象同时存在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才是接近可以自由言论的状态啊!

讲几个西方的例子,看看什么是言论自由。
    这几年,自由神教的庙祝哈耶克,在中国很有名气。看看哈耶克的历史,观察一下言论自由的状态。年轻的时候,哈耶克有段时间和凯恩斯齐名,同样重量级别的学者,两人经常在一些刊物上辩论。虽然两人当时都是虾米级别的....
    二战前后,凯恩斯声名大噪,鹊起云霄,成了大神级别的学者。学经济学的时候,看到过一个称号,很震撼,很形象的描述了凯恩斯“给资本主义延长了一百年生命的男人!”,学界,政界,民间,都奉为经典。西方世界进入了凯恩斯主义时代。
    与凯恩斯观点对立的哈耶克,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和一批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顽强的对古典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这些理论进行剖析,驳辨和解读,这个过程,长达近三十年。当然,这个过程中他们还是可以出书,可以聚会讨论,可以讲学,可以建言。但是在人人都奉凯恩斯为经典的年代里,能获得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到处都是冷脸。有一次经人推荐去见了尼克松,会谈结束之后尼克松对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这是一个傻瓜。
    最凄凉破落的时候,只能常年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别墅里面,躺在躺椅上面看云彩。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得到了先是学界,后是政界的认可。里根和撒切尔,被认为是二战后“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的拥护者,西方世界也进入了新古典自由经济时代。但是即使如此,政界也不是全盘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比如虽然废除了国营企业,取消了限价措施,降了一些税款,但是一些比较关键的主张,例如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在那一刻,JY们泪流满面)等建议没有被采纳。这也不仅仅是言论自由的问题了,涉及到政治博弈。
    即便如此,反“新古典自由经济主义”的人,也仍旧大量存在。比如秦晖有一次去美国访问交流,在台上讲到了韩非子,说韩非主张对那些不干活偷懒的人不但不要给予帮助,还要惩罚(大意),台下有个美国教授就站了起来,说:对,美国也有这种坏蛋,这个坏蛋就是小布什!
    最少说到知识界的这种言论自由,社会其他群体,如政界,企业界,民间中不同的群体,都有选择接受或是不接受的自由。而这种言论自由的基础是:常识,道德底线和独立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共识。
    道德底线是什么?可能还会有JY问:西方有道德底线吗?
    比如美国很有名的辛普森杀妻案,法庭判他无罪,但是民间普遍认为他有罪,只不过警方举证程序有问题。但是法院的判决,是程序正义,所以只能判无罪,民间也都接受这一结果。后来辛普森出书,写自传,在书中写他是如何杀妻的,当然,他写的是他假设如何杀妻经历。结果舆论大哗,群情激愤:你可以逃脱法律的审判,那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法律如此;但是你不能无耻,公开得意洋洋的炫耀这种行为!结果又是批判,又是有人举旗抗议,还有人拒绝买出版商出版的一切书籍。最后出版商也是灰头土脸的道歉,辛普森也出来道歉。这就是道德底线。
    后来runner Fan 在西方被报道,90%以上的新闻留言,都是痛骂这人;还有几个说:我靠,这人真有勇气,这还敢公开说?
    结果被南都分子只看到了这几个留言,说:看洋大人说跑跑有勇气!JY们跟着喊:哦,有勇气,有勇气!我们也要有勇气!

和言论自由一样的,独立思考也有链条,而不是说我想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独立思考。更加不是说,只要批判政府就代表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基础依据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如下:事实---常识---逻辑(理论)---意识形态---结论。
    而社会动员的方式依据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如下:结论---意识形态---逻辑---常识---事实。
    但是思考的过程既是复杂的,又是很快的,很多念头和想法都是一瞬间就完成。这就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受其他因素影响,如情绪,记忆,好恶,社会氛围等等。比如不用受政府迫害的英国国王,也曾经下令不许使用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因为那是一个“乱党”。所以独立思考的困难在于人类本身的局限性,而不仅仅在于外部问题。
    外部问题当然也有,比如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和查阅(经常看着书柜都堆不下的书欲哭无泪);比如合适的学术氛围,除了来自行政当局的干扰外,有没有学霸,几个人自封了XX派的掌门后互相吹捧,把其他人一律打为....;比如有没有经费;比如有没有合适的传播与交流渠道...........
    假设内部性局限和外部性局限都得到了解决(这在现实当中是完全不可能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是这样的:首先是忠实正确的展示事实的原貌-----然后是通过被普遍认可的概念进行处理(常识)----在之后是依靠他人或是自己的逻辑(理论)加以演绎,归纳,总结,分析----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带入自己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当然也有可能被逼的加入某种意识形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即便如此,这种经过一个完整的独立思考后得出结果,也可能是错误的。
    首先事实可能是不正确的,因为获得的资料有限,资料可能记载就有错误,或者是记忆有错误,这都是有可能的,就像我之前写的内容,包括儒家六经的引用部分,包括花园口的死亡人数部分,包括央视拍的大国崛起-葡西两国的内容,都是根据记忆写的,结果发现记错了一些东西,这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常识也可能是错的。首先常识是传播的广,因此才能大多数人都知道,其次才是对这种东西不产生怀疑,导致普遍认可后,才成为常识。
    理论更是如此,可能理论本身就是错了,也可能是把理论误读了,没看懂。
    意识形态就更加别提了,意识形态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潜意识里面的信仰,经常会潜移默化的“下意识”修改前面的过程,以保障自己对意识形态的信仰不被动摇。
    但是就算有这些问题,也必须严格的坚持这种模式,因他可检验。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其他人,可以一路顺藤摸瓜的摸上去,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因此学术论文必须有一个非常严苛的规定,就是详细到页数,章节,段落的提供原始资料。
    整个西方的学术系统,基本上还是能够按照这种模式在运作。不断的,有所依据的推翻前人,又不断的,有所依据的建立新的体系。
    因为要推翻前人,也要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分析,又留下来可供后人分开观察的链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事实高于理论”。
    这就是,理论是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曾经有过动议,要求所有写论文的人自己写上自己理论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免得其他人麻烦,后来因为此事实在难的离谱,所以不了了之了。

举几个例子:
    比如,甲午战败是因为清廷腐败。这在中国基本是个“铁律常识” ,能否挑战这个常识?可以的
    有两个“事实”,可以让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的根基动摇。
    首先,清廷腐败最大的证据,大部分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就是慈禧贪污了北洋海军的军费去修颐和园。那么根据近年来对清宫档案的整理,发现这笔钱其实后来还回去了,金额也没有传说的那么多,属于挪用,但是当时中国的财政系统就是如此,用钱都是经常挪来挪去的。
    这个证据可以证明,清廷没有过去被证明的那样腐败。这是一个对“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构成冲击的证据。
    第二,根据各种资料证明,日本明治政府也相当腐败,由腐败的“长洲官僚”们把持。如山县有朋,井上熏等核心人物,各个都屁股不干净。据钟庆提供的数字,山县有朋一个人曾经贪污和挪用公款达日本岁入的1/10,井上熏也是收受好处,协助谋夺他人财产,还有大把其他问题,如权钱交易等等。
    如果继续坚持简单的“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哪个国家贪污腐败越多,哪个国家打仗能胜利。
    当然,话题到了这里,双方可以继续举证:例如清廷上下官僚都涉及贪污问题,而日本只有高层贪污,底层官吏和士兵比较廉洁。所以“腐败决定战争成败论”继续起作用。或者说,要求详细举证清廷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财政收入支出表格(以清宫档案为基准)。又或者说,山县有朋贪污了很多,但是用贪污来的钱结成了庞大的“山县党”,在日本政坛上取得了极大的优势,这对保证日本在战争准备和战争进行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李鸿章则因为没钱笼络朝廷大员,导致清廷在战争前后,高层都是以内讧为主,因此“哪个国家贪污腐败越多,哪个国家打仗能胜利”,该结论成立。
    只要尽量按照“事实---常识---逻辑(理论)---意识形态---结论”这个链条进行,那么这种争论都是可以的,乃至“有益”的。
    怕哪种情况呢?你要给慈禧翻案?你是封建王朝的奴才吧?你要给腐败翻案?你是腐败官僚的御用文人吧?
    扣帽子也不是不可以,哈耶克也被别人扣上傻瓜的帽子,他自己也给别人扣上社会主义者(在新古典自由主义的语言体系当中,属于严重的贬义)的帽子,后来有一次争论的急了,被自己的同伙扣上了同样的帽子。但是扣帽子都是情绪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回到理性的独立思考程序上面来。
    所有关于腐败和战争之间关系的争论,都可以继续进行。但是在下面这个事实之前,一切争论得出的结论,都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大东沟海战爆发之后,中日双方的军舰是两败俱伤,而根据当时在旁边打酱油的欧洲舰队的观察,是清国海军胜利了,因为“他们完成了既定的作战目标,就是护送运兵船和给养去朝鲜”。
    那之后的战争走向,是决定在船台上。摇摇晃晃回港的日本军舰,被当时连泡面都吃不上的日本工人们用3-5天修好,迅速的返回了战场。而中国的军舰,永远没有开回海上的那一天了。
    历史留给了中国两个遗产:
    1. 李鸿章严厉下令给军港:大船务必在一个月内修好,小船务必在10天内修好;
    2. 那之后的114年的时间里,大量的脑残慷慨激昂的痛斥李鸿章胆小怯战,不懂海军战法,强烈要求李鸿章拿根草绳,用狗刨拉着军舰出海。

解释3:为什么讲了半天言论自由和独立思考?是不是离题太远?
    不是的,翻译完正文之后,马上就写了关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教育水平,对信息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都将导致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不同。
    比如关于文明形态,美国是因为对汽车的需求造就了美国文明。等等,作者写的时候,用一两句话概括了,大部分人看的时候也就一带而过了,没有引起注意。
    但是对文章作者而言,鉴于文明形式影响文明形态,在欧洲是个显学,大把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当然对很多事情都有不同见解,但是大致思路,切入点都是这样。她认为她说几句就够了,但是对西方社会科学更加熟悉五阶段进化论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可能就有一些莫名其妙了。
    同样,后面的几个章节,也分别涉及到了政治,历史,哲学等几个方面的知识。所以理解西方言论自由的状态和独立思考的基础,对理解后续的章节很有必要。

    还有,关于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人,中国。这里大致分为几种形式,一种是对中国了解不多,其本身的素质也不高的那种,只能从中看出该社会当中对中国一种趋向性的认识。第二种是抱有很深的敌意,如进行人格(国格)侮辱。第三种则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就是那种对中国某个领域有所了解,自身素质,学识修养等等方面很高,其中主要以海外汉学家或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为主。
    经常听到外国对中国的种种评论之后,总是有人出来故作高深的说:嗯,这个外国人说我们了,有则加勉,无则改进,不用放在心上。
    这实际上是一种狗皮膏药话,放到哪里都行,根本就没什么用。
    第一种和第二种,是要作为一种“该国”的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和研究的,了解为什么在对方国家里,社会上的普遍舆论会对该国国民这种对中国的印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比如根据一些报道,美国针对一个课题,往派了大把的人在中国学习交流,针对的是什么课题呢?来研究中国的愤青现象和愤青们。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都会莫名其妙,来研究愤青?愤青有什么好研究的?
    从拿破仑时代以后,改变世界政治版图最主要的,有两大能量:工业化与民族主义(在那一刻,卢梭和孟德斯鸠抱头痛哭)。当然,这个概念对中国人也比较陌生。二十世纪,愤青们有两次极大的改变了中美关系。
    一次是五四救亡运动(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愤青们,从视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好人”,改为了视其为天大的骗子,所以日后最少两代青年们,都对美国缺乏好感,而对苏联有好感,最终因为这两代青年人的支持下,中共取得了政权,美国因此“失去了中国”。这个观点,目前在美国很多中小学历史教材当中,也是这样写的。
    第二次是世纪末之后的炸馆事件,迸发的民族主义情绪让美国对华政策有了相当本质性的改变,加上中国崩溃论的日渐式微,美国开始不在视中共下台为一种可能的选项,更不是一个对美国有利的选项,那么之后的所谓对华抑制措施,只是一种牵制性的手段,说白了,就是故意恶心人的。
    如何与民族主义打交道,对其进行驾驭,对中国社会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对老牌民族国家,以爱国主义为基石的美国来说,对类似问题的经验和理论就非常丰富了,所以提前关注中国的社会东西,为之后中国的发展趋势作出可能性判断,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
    PS:美国有爱国主义吗?有,而且非常强烈,有个说法,美国人生下来头两件要学习的事情,第一件就是叫妈妈,第二件就是爱国。
    对中国而言,目前世界上还看不到针对中国有敌意的民族主义情绪,但是不代表没有恐惧,厌恶等情绪,因为不同的原因在在很多国家而流传。这方面必须留心。
    针对第三种情况,必须要更加的留心,因为前两者是一种潜在的趋势,第三种评论一般针对的都是现实的情况。这种评论的价值在哪里?价值在于我们不能用我们掌握的情况,更加不能用我们熟悉的理论模式看待这种观点。有一些情况下,我们觉得我们自己掌握自己的情况信息多,其实都未必,要了解对方的情况来源;第二,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他提出这种评论使用的常识---逻辑(理论)---价值观---最终弄清他为什么得出这种评价,如果发现无法理解对方的逻辑链条和常识,那说明我们自己对很多理论和逻辑要么不知道,要么知道了不会正确使用,得把这个环节补回来。只有这样努力做了之后,才能达到“第三只眼睛看自己”的效果。
    就像不久前有个德国汉学家,批判中国当代文学都有问题,狼图腾是种族主义,全中国人都应该为这本书感到丢脸。
    结果一如既往的:JY们大喊“洋大爷批评中国啦,中国压根就不行,很快就要完蛋啦”
    FF们大喊:靠,这个混蛋在辱华!
    还有很多人一脸迷茫:狼图腾是种族主义吗?更多的人更加迷茫:啥叫种族主义啊?
    经历过纳粹种族屠杀时代的德国人,对种族主义尤为敏感,用鼻子嗅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这书在欧洲出版,作者十有八九会坐牢的。

针对文章第二章做一些解释

    .......民主最终成了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这就是(欧洲)主要的问题........因为如果民主无法保证经济增长的时候,他(民主)就完蛋了........而欧洲的经济发展缓慢.......因为她给居民大量的保障.........我们生活在动物园里面.......这已经不是那个征服世界的欧洲了

    对这几句,还有这一章的理解,同样有很多背景和定义要了解。
    社会主义,是什么?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得一愣。社会主义一词的概念,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其国民对其概念模糊不清,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观,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社会主义的概念,大致分几个阶段。19世纪之前,19世纪当中,19世纪之后。
    19世纪之前,包括19世纪前期,社会主义一词,在欧美社会上就在广为流传。他主要的方针就是批判财产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不平等,其中流派繁多,包括市民互助组,自治村等等都在其中。流传到20世纪前期的,主要剩下两种了,一种是我们相对熟悉一些的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上政治课没有逃课或是睡觉的话),另外一种是社会民主主义(或者叫自由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但是在他们那里,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概念基本上一致的,不分先后。后来按照流派来讲,这一支由列宁继承,创造性的发展出来“马列主义”。必须清楚的是,马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不一样的。列宁的创造性在于,把马克思指出建立在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才能产生的共产主义,列宁论证并实践了其可以在落后国家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可以使其跨越式的发展,直接进入共产主义。那么这个跨越式阶段的名称,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日后苏联多次探讨,何时宣布进入共产主义了。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列宁指出了,存在另外一种路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个路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这个路径,已经是斯大林时代的发明了。马恩列斯,都是革命导师。
    最终传入中国的,是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他们本身就距离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了。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又是在和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作斗争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上单独称为“毛主义”,这和苏联的列宁斯大林主义又有很大区别了,目前毛主义分子在尼泊尔掌权,在印度展开大规模的游击战。
    之后中国二代领导人们,又对毛主义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变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经历了三代和四代领导人,陆续往里面添加了:以德治国,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内容。在西方有部分观察家和汉学家也称为:儒家社会主义。随着“和谐世界”计划如火如荼的展开,或许会以和谐社会主义之名载入史册也说不定。
    可能和一直争夺“社会主义”正宗传人的头衔有关,国际上的社会主义者们,都很少来往,提起对方又经常恶语相向。
    比如“科学社会主义派”,提起留在欧洲发展的社会民主主义者们,都是冠以空想,叛徒,投机等等词语。那边提起我们来,通常也没有什么好话。

161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终极会员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9-10-22 16:40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要慢慢看了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叫故事,发生在自己的...叫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4-5-19 21:50 , Processed in 0.0584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