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戏说孔子的一段婚外情(转)

[复制链接]

224

主题

0

好友

779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11 18: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孔子是位伟大的圣人,美中不足:他的“圣”被后人演绎得刻板,不但自己的情感世界苍白,而且一会儿不让男人干这,一会儿禁止女子看那,弄得大家都很累。
       那么才华横溢的孔子在那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就没有异性追星?伟岸的孔子就没有过风流韵事吗?其实如果你不把《论语》看得过于神话,就能在书的字里行间读出圣人当年的儿女私情。
       《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短短二十三个字留给后人许多谜团。
       南子是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有着美丽的容貌和糟糕的私生活。她邀请孔子是否出于爱慕?“子见南子”仅仅是谈礼论道,就没出那种事?心直口快的子路为什么生气?堂堂圣人为什么不顾师道尊严向弟子起誓?孔子逃离卫国的真相是什么?论语的只言片语不足以解答这些谜。让我们看看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能否给出答案。
       司马迁讲南子死缠着要见孔子。如果这次面会有卫灵公相陪,或召见地点设在大殿,那么南子的行为完全可以定性为她仰慕孔子的盛名,附庸风雅而已。实际上水性的南子抛开年迈的丈夫,软硬兼施召见、幽会一位堂堂的异性,红杏出墙之心昭然。
       面对南子的美意,司马迁用了“孔子辞谢”四字。孔子知道南子的美丽,更耳闻南子私生活的放纵,这位身长九尺六寸玉树临风的圣人比谁都清楚南子的召见意味什么,比起南子的美色,刚刚来到卫国找工作的孔子更加看重前程、名声、性命,人家的老公卫灵公可不是软柿子!孔子不甘毁于南子的勾引,于是才有“孔子辞谢”。
       孔子不来南子当然不答应,这位身居皇宫的贵夫人深熟男子的弱点,搬出官宦仕途威胁孔子:你不是想在卫国发展吗?不来见我,可别想讨卫王欢喜!剑指孔子的软肋。不过毕竟南子多情,威逼之后又动之以声色:小女就愿见您!(“寡小君愿见。”)。
       以南子的美丽和权势,在卫国没有她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没有她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权衡利弊,仕途坎坷的孔子屈从了,“不得已而见之。”万一通过这次会面教化南子夫人皈依儒教,从此多一位女弟子也未可知。
       邀请孔子显出了南子夫人高超的手腕,而接见孔子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夫人在帐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佩环玉声……”以南子的性格,本该开门见山言语挑逗和美色相诱,而孔子也预备以礼相拒,偏偏南子隐在帷中,不见佳人唯闻环珮玉声。那种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足以把圣人搞蒙了。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就在人们屏息欲读下文的时候,司马迁戛然止笔。有两种可能:其一,接下的内容少儿不宜,政审时被主审官剪掉了;其二,如果孔子和南子发生了什么,以司马迁对孔子的推崇,(高山仰之),肯定不愿让微瑕毁了圣人的英名?顾此略去。
       这样一来“子见南子”就该成为弘扬孔子坐怀不乱的经典,可是史学家的天职让司马迁欲罢不能,虽略去“子见南子”的高潮,又以春秋笔法披露了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好事不出门,可以肯定子路听到了孔、南的绯闻,以子路的爽直,当然敢批评孔子:为什么老师对弟子讲礼仪廉耻,自己偷偷约会南子?听到弟子的质问,面对众弟子(也许夫人也在旁怒目),孔子慌乱中哪还顾师道尊严,忙向弟子起誓“如果我和南子那样,天厌之,天厌之!”让我们注意圣人的誓言,他连说两个“天厌之”,这就露了破绽。
       按常理人都用生死起誓,比如“如果我××,天打五雷轰”“……让我出门撞汽车上”等等,要是孔子问心无愧,他应该说“如果我和南子那样,天打五雷轰!”然而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不敢用生命来起誓,一句不伤性命的“天厌之”把弟子打发了。莫非司马迁用这个细节暗示后人,孔子心虚,孔子做了。
       事情还没有完,一个月后孔子离开了卫国,起因更令人不可思议: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坐一辆车子出宫,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上跟从,招摇过市。孔子声称:“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像这样喜欢美色的人啊。” 以厌恶卫灵公为由离开了卫国。
       真可笑!卫灵公和自己的夫人乘同一辆车,让官员乘第二辆车,这也有罪?莫非国王和孔子乘第一辆车,让南子乘第二辆车才叫明君?谁见过国家领导人出访,走下飞机时右臂挎着外交官,让夫人跟在他们身后?再礼贤下士也没有这么做的呀!可见司马迁想用这个有违常理的故事向后人暗示隐情。
       让我们对孔子逃离卫国做合理的解释:孔子陪同卫灵公夫妇出行,南子和昏庸衰老的卫灵公坐在第一辆车中,心中掂着身后第二辆车中英俊的孔子,不时回眸秋波。惹得路旁百姓窃窃私语,卫灵公龙颜不悦。眼见私情败露,孔子不及思索编了个借口:“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逃离卫国。
       还有一种说得过去的解释:抑或孔子心系南子的山盟海誓,眼见南子和卫灵公坐在第一辆车中卿卿我我挨肩擦背,完全不顾自己的感觉,顿感被南子玩弄了!于是酸酸地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黯然离开卫国。
       人们对孔子的崇拜使得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不为世人察。
       司马迁也是多虑,如果他如实地把他所知道的孔子和南子的故事写进《史记》,也许人性的孔子要远比圣人的孔子有人气。
http://club.chinaphp.com/images/avatars/new/Bloom.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长安新城

GMT+8, 2025-5-10 05:48 , Processed in 0.0425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