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求助,这篇文章到底咋理解呢 [打印本页]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12:30
标题: 求助,这篇文章到底咋理解呢
这几天看到句“风起于青萍之末”
找到原文读了下下

看完后我最困惑的是:
这到底是篇拍马屁的美文呢,还是篇借喻老百姓疾苦和社会不公的文章呢

求助大家

附原文:
                                                                  风                    赋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安生始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飓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花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蘅,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憯憯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浑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鬰邑,驱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啗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作者: 小熊妈妈    时间: 2010-4-21 13:08
我这里找到篇解释,不知道符合楼主的要求不?

 楚襄王在兰台宫游览,宋玉、景差随侍。
  有风飒飒吹来,楚襄王便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爽快啊!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么?”宋玉回答说:“这只是大王您一个人独自享有的风罢了,平民百姓哪里能与大王共同享有它呢?”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的一种气流,普遍而畅流无阻地吹送而来,不分贵贱高低吹到每一个人身上。现在你单单以为是我一个人享有的风,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回答说:“我从老师那里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枳树弯曲的枝丫上会招来鸟雀做窝,空穴之处会产生风。鸟窝和风是根据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那么风的气势也自然会因环境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楚襄王说:“风最初从哪里开始发生呢?”宋玉回答说:“风在大地上生成,从青苹这种水草的末梢飘起。逐渐进入山溪峡谷,在大山洞的洞口怒吼。然后沿着大山弯曲处继续前进,在松柏之下狂舞乱奔。它轻快移动,撞击木石,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其势昂扬,象恣肆飞扬的烈火,闻之如轰轰雷响,视之则回旋不定。吹翻大石,折断树木,冲击密林草丛。等到风势将衰微下来时,风力便四面散开,只能透入小洞,摇动门栓了。大风平息之后,景物鲜明,微风荡漾。”
  “所以那清凉的雄风,便有时飘忽升腾,有时低回下降,它跨越高高的城墙,进入到深宫内宅。它吹拂花木,传散着郁郁的清香,它徘徊在桂树椒树之间,回旋在湍流急水之上。它拨动荷花,掠过蕙草,吹开秦衡,拂平新夷,分开初生的垂杨。它回旋冲腾,使各种花草凋落,然后又悠闲自在地在庭院中漫游,进入宫中正殿,飘进丝织的帐幔,经过深邃的内室。这才称得上大王之风呀。”
  “所以那风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状仅只是让人感到凉飕飕而微微发抖,冷得使人倒抽冷气。它那样的清凉爽快,足以治愈疾病,解除醉态,使人耳聪目明,身体康宁,行动便捷。这就是所说的大王之雄风。”
  楚襄王说:“你对大王之风这件事论说得太好了!那平民百姓的风,是否可以说给我听一听呢?”
  宋玉回答说:“那平民百姓的风,在闭塞不通的小巷里忽然刮起,接着扬起尘土,风沙回旋翻滚,穿过孔隙,侵入门户,刮起沙砾,吹散冷灰,搅起肮脏污浊的东西,散发腐败霉烂的臭味,然后斜刺里吹进贫寒人家,一直吹到住房中。”
  “所以那风吹到人的身上,其情状只会使人心烦意乱,气闷郁抑,它驱赶来温湿的邪气,使人染上湿病;此风吹入内心,令人悲伤忧苦,生重病发高烧,吹到人的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到人的眼睛上就害眼病,还会使人中风抽搐,嘴巴咀嚼吮吸喊叫不得,死不了也活不成。这就是所说的平民百姓的雌风。”


 风没有生命,本无雄雌之分,但王宫空气清新,贫民窟空气恶浊,这乃是事实。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对风的感知不同,生动、形象、逼真地描述了“雄风”与“雌风”的截然不同,反映了帝王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前者骄奢淫逸,后者凄惨悲凉。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
  《风赋》通过雄风与雌风的论证与比较。说明自然界任何物象都是存在阴阳俩面性的。阳风是暖人的,阴风是伤人的。风的冷暖是针对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决定的。帝王幽居深宫,生存环境优越,肆虐的狂风进了高城深宫,早已化为清凉治病的和风;而生活在穷巷贫窟的庶民生存环境恶劣,没有防护实施,狂风肆意侵凌,无奈的遭受着风的凄苦。正如文中指出“枳勾来巢,空穴来风,所托者然也,则风气也殊焉。”因为生存条件的不同,所以对风的感受也就不同,风带给帝王的是享受,带给贫民的是灾难。不管宋玉是插科打诨,逗帝王开心,还是暗藏讽谏,风带给不同条件的人的祸福感受是客观存在的。
  文章从开头到“臣闻於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为第一段。这段通过引起“雄风”和“雌风”论辩的背景,提出风气带给人不同感受的论点。
  第二段论述了风的形成、起源以及由弱到强、由强衰弱直至进入深宫化为清风四处飘散吸取万物精华而后带给帝王享受的过程。肆虐的狂风在入城前飘散为清风乘越高墙入於深宫,摇动华叶,徘徊香木之间,寻取其幽香;临池采芙蓉芳香;出水掠蕙草浓香;劈开秦衡,摆动新夷掠取清香,披开荑杨收取嫩香,然后带着五香的新鲜徜徉中庭,北上玉宫,又通过层层帷幕进入深宫。这段描写颇为生动,像是描写一个殷情而又谨慎的君王侍臣,小心的调制着君王需求的和风。这里对风的描写暗喻了帝王贪欲的神圣特权,以及臣民伺候帝王的恭敬与虔诚。帝王得到的不像是自然的风,而是精心调制的服务。这风带给帝王的享受,好像是一付神药,这种轻松与愉悦像是病愈酒醒,耳聪目明,舒服至极,使得帝王不由的感叹“好痛快!”这就是帝王享受的雄风。这也是对帝王的生活侧面写照,揭示了帝王生活的奢求与贪欲。
  第三段论述了庶人的风。突然起於闭塞的巷道中,扬起沙尘,像愤怒的冤魂恶鬼叫嚣着冲孔袭门。光这来势,就让人感觉这风对于贫民不怀好意的侵犯是何等的嚣张可怕啊!继而卷起沙粒,吹起死灰,搅起污秽肮脏的垃圾,扬起腐臭的气味,斜插进破瓮做的窗户,直冲茅庐。这阴风在贫窟里肆意妄为,使得贫民头昏胸闷,伤心劳神,疲软无力,继而发烧生病,吹到嘴上生口疮,吹到眼上害红眼病,进而嘴巴抽搐吮动,咿呀叫喊,说不出话来,得了中风病。这就是庶人的雌风。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的庶民生存环境的恶劣,以及庶民生存的艰难与痛苦。
  通过帝王的雄风与贫民的雌风,我们深切感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的生命是如此的不平等。这不平等的根源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权的肆意践踏。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造成雄风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享受,而雌风带来的是欲哭无泪的灾殃。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13:15
多谢多谢
这篇释义我也看过

译文部分我没啥思路也更没水平发表些意见
不过后面的评价部分我总觉得显得浅扁
要说啥没说透,也没把复杂的东西和感受表达出来
所以想听听各位同学的评价
哪怕只是一个方面,不求全面,但求深刻
作者: 小熊妈妈    时间: 2010-4-21 13:28
我想他还是想说明
这个世界没有不分贵贱,“寡人所与庶人共者”的东西,包括风
因为所处的阶层和立场不同
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13:34
人人生而不平等
看似平等的东西和在位者那种不知痛痒的大谈什么这同那同其实根本就是虚伪的

这是个客观事实
是这个意思么

如果是,我很赞同地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13:34
继续继续
我觉得后面还有想表达的
作者: 传说中的小新    时间: 2010-4-21 16:57
和那“无言独上西楼”的李煜聊雄风雌风,或许还会换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跟这么个在位君主聊,肯定有什么用意吧,楚襄王向来肯纳众人之言,所以这里想表达什么呢?期待有才之人解惑。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10-4-21 17:57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是苏轼的评价

天籁是庄子所说的自然之风,怎么会有雌雄之分?

《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感到无穷快意的快哉之风。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22:48
和那“无言独上西楼”的李煜聊雄风雌风,或许还会换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跟这么个在位君主聊,肯定有什么用意吧,楚襄王向来肯纳众人之言,所以这里想表达什么呢?期待有才之人解惑。 ...
传说中的小新 发表于 2010-4-21 16:57

可不是嘛
我觉得不能抛开当时的环境和楚王以及宋玉的背景
关于这些还真不甚了解,小新这个“肯纳言”的介绍是个很关键的要素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22:49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是苏轼的评价

天籁是庄子所说的自然之风,怎么会有雌雄之分?

《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
炸酱面 发表于 2010-4-21 17:57

大格局造就大事业
学习了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23:18
楚襄王和宋玉这两人
好像历史上典故颇多
但真实全面的背景却没找到
恳请同学们指教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1 23:19
这宋玉到底是更像东方朔,还是更像苏东坡
不得要领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22 09:2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4-22 09:33 编辑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不同心境和境况的人看待这篇<<风赋>>,感觉或有不同,这真正说明了宋玉的文学功力。
我个人觉得宋玉本人对这篇字的态度大概有两个:暗讽和幽怨。

宋玉这个人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是“起于青苹之末”,一生不太得志。起伏于王侯之间,不免仰人鼻息,屈己抑志。总是少了一些本该有的清高,豁达和风骨。但是终于还是清白操守,大节不亏。
这篇字我觉得主要还是一种对楚襄王的暗讽,所谓‘讽谏’也是封建臣子对帝王劝谏的一种手段。

“人生来是平等的”在那个时候恐怕不会有这么先进的思想,要知道那时还有奴隶呢...
至于和楚王如此对白是否有意义,我们不能不承认,无论封建的士大夫如何看待平等与不平等,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或者做清高的隐士,或者就必须依靠君王...

另外,宋玉一直希望,也一直努力,一生虽然也有宦海起伏,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施展才华抱负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知道除了文学,忠君爱国之外,他的其他能为如何了)。对自己,对君王,对社会的不平总是有一些幽怨...宋玉的<<九辩>>,尤其如此...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起感全身凄凉,宋玉的文字真是由心的...

屈原的文字激烈,宋玉的文字细腻,后世苏东坡的文字豪放,辛弃疾的文字慷慨...
相由心生,心态决定了文字的性格
境随心转,而持续的文字更坚实了心态,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浩然之气和幽幽之风’...

意识到时已不可选择,潜移默化...

乱说,个人感觉...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22 09:29
这宋玉到底是更像东方朔,还是更像苏东坡
不得要领
boy77 发表于 2010-4-21 23:19



都是一样的才华横溢,也都是一样的不得正路施展...
但是宋玉和东方朔不能比,因为楚襄王和汉武帝不能比...

苏东坡和这二人就完全不同了...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2 22:12
我就知道玉儿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其实“劝谏”这件事,绝对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兄弟你不妨就此搞个塔吧,反正都上色了。

例如从大家耳熟能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开始
不知可赐教否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2 22:14
文章本身是一方面
如果能对当时的情形、社会背景、个人真实状况以及实际影响等方面做些分析,就更有意思啦
作者: 我是alice    时间: 2010-4-22 22:58
拍马屁的美文
作者: 我是alice    时间: 2010-4-22 23:17
历史知识匮乏,打算望文生义一下
青苹之末   让人感觉 细微、清新、翠绿,形容了一个即将迅速澎湃汹涌的事物的婴幼儿时代
从“生于地”到“舞于松柏之下”,前后几句像是一个快速从地面拉开成广角俯瞰大地的电影镜头,从地表到草尖(最好是带露珠的)再到溪流到山间林木,为后面几句极具气势的形容词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我觉得起源的意思不见得是楼主后来看到的那本书的作者的意思,很多话在古人们的使用当中是被赋予了其它含义的,就像“千金”好像最早形容的是男人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2 23:27
这样的
我看到的那本书叫作
《日落共青城》,副标题是风起于青萍之末
说的是前苏联解体那段时间军工工业和军队变革的事,当然也有些中国航空工业和空军建设的内容。
ALICE同学表达的那种推拉摇移长镜头的感觉用在表达航空工业的起伏上很准确,这可能也是译者加了这个副标题的缘由(书的作者是个老毛子)

不过当我后来找出原文以后,就基本没再想其被引用的脉络,而是被这篇文章所吸引,所感染。
而后才开始琢磨。

有同学参与各个角度的讨论真是件高兴的事情
作者: 小杨狗    时间: 2010-4-22 23:36
总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马屁要拍得精,拍得有深度,拍得叫被拍者信服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3 00:29
总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马屁要拍得精,拍得有深度,拍得叫被拍者信服
小杨狗 发表于 2010-4-22 23:36

风骨和效用的统一是件多么难的事呀
把马匹拍到境界那是真功夫中的真功夫
作者: gunsmoke    时间: 2010-4-23 09:51
感觉像拍马屁的文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23 10:16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4-23 10:37 编辑
文章本身是一方面
如果能对当时的情形、社会背景、个人真实状况以及实际影响等方面做些分析,就更有意思啦
boy77 发表于 2010-4-22 22:14



不及查阅,就凭着所知印象,随便补充一下...

楚顷襄王,宋玉,是在战国后期,当时的国际形势就是战国七雄,秦国一家独大。 距离始皇帝统一六国大概6,70年...

春秋末期,有吴越争霸,就是夫差,勾践故事,吴国强大时候甚至几乎灭亡了楚国。可是吴越两国都是昙花一现,到了战国时候,都相继被楚国吞并了。
说这个,是要说明,楚国从国土面积来说本是战国七雄最大的。这是强大的基础,楚国本来的国力在春秋战国的列国之中本来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虽然如此,当然楚国有自身的根深弊病,比如宗族政治,蛮夷混杂,集权不力,开化不齐,历代国君不思进取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楚国真正衰落的转点是在楚怀王 / 楚顷襄王 父子两代时期。
楚怀王算是比较有名,因为屈原,张仪两大历史名人都是这位楚王充当第一男配角。
楚怀王被张仪和秦国耍了一溜够,最后甚至被秦国软禁,客死秦国,当然这期间,楚国割地赔钱再加上丢人现眼那是少不了的。
楚顷襄王即位,这位爷倒是有个纳谏的名声,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说明了楚襄王是个没主见的人,另外很多纳谏更是得失难说。
楚襄王既然没有作为,秦国可是日新月异。终于战国军神 - 秦国大将白起在楚顷襄王后期大举侵楚,攻陷了楚国都城 - 郢都。 好在楚国地儿大。楚襄王仓皇出逃,向东迁都。
国都 - 也是楚国的根本都丢了,以后的楚国也不再是当年的楚国了。

这就是当时的国际背景。

楚顷襄王的故事不少,应该说着很大部分得益于宋玉的文采,风啊什么的,最有名的要数“神女有意,襄王无情”,巫山云雨已经算是香艳的代名词了...
故事虽然不少,但多是些绯闻,奢侈的嬉戏...如果没有宋玉的文采,恐怕不会传世这么广,有这么大的名气。
楚襄王确实能够纳谏,比他老子强点,不过这纳谏也不是简单的听从,作为决策者,需要能够分辨和选择...不然得未必大于失。
楚襄王作君王很不够格,如果是现在社会,楚襄王倒是可以作一个文学评论家,这个人倒是很有欣赏水平。(宋玉的很多文赋都有和楚王的对白,也算是可取)

宋玉,前面已经说过,出身寒微,才华横溢,词赋之外,也希望在政治经纪商上有所作为,为此屈身于王侯之间,放弃了很多如词赋一般的华贵而清净的本色。不过宋玉一生终于不很得志。
宋玉的故事基本和两个人相关,一个是屈原,宋玉是屈原的掌门大弟子,宋玉在文学上继承了屈原,楚辞,汉赋,正是这二者的承接。
另一个就是楚襄王了,宋玉为了获得楚王的信任,甚至欢心,自然少不了要奉承的,宋玉的很多作品都是承楚襄王而作。

宋玉描写事物的文字很细腻,很华美,观察入微,想象超凡。非有深厚的文字修为和真心情是达不到的。
还有就是前面说过的 ‘ 幽怨’。很多文赋都有着凄凉,伤感,自怨自悯的味道。这也可想而知。
宋玉的文字,还有对楚襄王虽然不免奉承,讨好。但是从封建社会,士大夫的宿命,到宋玉自身等等,其实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前面说宋玉终于清白操守,大节不亏。因为宋玉毕竟没有大的助恶行为,也不是那些阿谀谄媚,一味承欢的势利小人。 他的文字有委婉的讽刺和劝谏,更有自己的心底的性格-也算是一些风骨吧。

宋玉的文章,文学地位很高,纯粹文章方面 - 这个俺的感觉就是上面的一些了,没水平做其他议论。
另外,宋玉是位美男子,人说“潘安之貌,子建之才”,这两位毕竟还只是一样出众,这位宋玉,那可是才貌双全啊。

宋玉的名声,主要是在现代被郭沫若给抹黑了,一部<<屈原>>剧作,把宋玉划入了匪类...我本人觉得没什么依据,纯属臆造和乱扣帽子。
我个人觉得<<九辩>>一篇,已然可以说明宋玉很多了...


先这么多吧,凭印象写,对宋玉了解不是很多,对他的几篇文赋,倒很是嫉妒 - 想象力+笔力 - 这扩句和造句的本事太牛了...


...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3 10:35
玉儿兄弟
你是啥时候开始研读春秋战国的
我觉得你在自己那个塔里的内容肯定不是边看边写,而是不知道积累了多少时日,才动笔
我现在真没这能耐系统的看老祖宗的东东了

这大段的说明受益匪浅
我很是认同这个点:不过这纳谏也不是简单的听从,作为决策者,需要能够分辨和选择...不然得未必大于失。

古今多少帝王将相其实是为了好名声和某种心理满足感来听的。而后世子孙却经常含混的用一个很显褒义的“纳谏”就一锅烩了。

还有,就是楚国的研究。我这个北方人,对长江南面的事情和历史真是不了解,更要命的是,很多不能深刻理解。说起来我对湖北的感情相当深,在武汉也住过些时日,文武赤壁、博物馆也走马观花的扫过,除了编钟、铸剑这些工程性的东东,文化思想上没有些许心得。
玉儿兄弟,你觉得要看楚文化,从哪个角度入手好些呢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23 10:53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4-23 11:20 编辑

呵呵,boy 这回复亦如宋玉之词赋,那是很悦耳啊。

春秋故事,实在忙,续的有些拖沓了,不过会坚持,20万字了,不容易啊..
那些个乱七八糟的关系如果边看边写,怕是不容易搞清楚...hehe.
不过讲讲故事,又不是考证,倒也不必细致准备。

文化这两个字,太深了,我可是没本事指点什么...
“读史不如访史”...至少我是希望这样的...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作者: 传说中的小新    时间: 2010-4-23 11:29
说说宋玉吧,楚辞的成就,并非完全归功于屈原一人。
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终莫敢直谏。”可见宋玉等三人时代在屈原之后,都担任官职(否则不会“直谏”)。
宋玉的创作明显受屈原的影响,模仿屈原语气的地方很多,但它有自身显著的特色,论感觉的细致、语言的精巧,还在屈原作品之上。《高唐赋》和《神女赋》倘若我们从文学发展、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具有何等的生命力。另外宋玉极其善于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景物与幽怨哀伤的感情融化在一起来抒发,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烘托出阴暗时代被压抑者的心理。写人生失意之情绪,极见匠心创意。他的语言散文化而十分讲究,讲求句式多变,长短错落,有着音乐之美。屈原的作品,显然没有如此之多的讲究。
《九辩》的艺术成就,使宋玉成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与之并称“屈宋”。
《九辩》有人说是宋玉为悲悼其师屈原而作。就作品本身来看是借悲秋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个坎坷不遇、憔悴自怜的才士形象。《九辩》有一种狭小的、压抑的哀愁,基调是“惆怅兮而私自怜”。他的文才,他的怀才不遇的遭遇和牢骚,乃至他的见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都吸引了后世在专制势力压迫下无力反抗而标榜清高、自惜自怜的文人,虽然有个人失意的不满,但他并没有屈原那样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对抗精神,反而以清高为掩饰,屈服于社会势力的压迫:“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
当然,我们可以推想,宋玉恐怕不像屈原那样具有王室血统,在显赫的政治地位上经历人生剧变,他很可能只是楚国的一名“小臣”,因此心态便与屈原不同。

因此,个人认为出现诸如此类的文章,即便有溜须拍马之嫌,也能臆测当事人的心态了。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3 11:57
他的文才,他的怀才不遇的遭遇和牢骚,乃至他的见秋景而生哀的抒情模式,都吸引了后世在专制势力压迫下无力反抗而标榜清高、自惜自怜的文人,虽然有个人失意的不满,但他并没有屈原那样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对抗精神,反而以清高为掩饰,屈服于社会势力的压迫:“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

传说中的小新 发表于 2010-4-23 11:29

小新同学,这段话着实让我感叹
就算我影影绰绰有此感觉,断没有如此清晰之表达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3 11:58
我觉得我快接近深刻和完整了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10-4-23 13:27
"文者,气之所形也。文不可以学而能,然气可以养而致"
--文章是胸怀,气质的一种表现

所谓读圣贤书,并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认识历史。
更在于感受那种博大的胸襟,那种如天地创生万物的气象。

又比如读佛经,也不应是贪求什么神通福报,而是要体会那种慈悲济世之情怀。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23 13:43
面兄高论,深以为然。
格物,致知,修身,养性...

天地浑然,万物合一...
这就是超级赛亚人的境界...
作者: 传说中的小新    时间: 2010-4-24 10:36
不好意思,实在惭愧,看了楚辞《九辩》评论后整理的转帖,我没那么高的学问。
作者: 我是alice    时间: 2010-4-25 11:35
我觉着吧...是这样的,可能有点跑题
一个文风细腻华丽的人,肯定有些多愁善感,为一花一叶感慨,该壮士断腕时怎么能下得去手
一个有超强想象力的人,难免不善自我约束,一颗自由的心经常不愿接受现实的妥协
追求极致就不能双赢,太感性注定不理性,这样的人,难免牵绊太多、当断不断、治军不严,总之当不了好官,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其实多半眼高手低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爽了吧,明天一家老小吃什么
文人 就是文人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5 15:14
"文者,气之所形也。文不可以学而能,然气可以养而致"
--文章是胸怀,气质的一种表现

所谓读圣贤书,并不仅在于学习知识,认识历史。
更在于感受那种博大的胸襟,那种如天地创生万物的气象。

又比如读佛经,也不应 ...
炸酱面 发表于 2010-4-23 13:27

感受

感受
这个我得细细体味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25 15:18
文人 就是文人我是alice 发表于 2010-4-25 11:35

我深以为然,文人要成为伟人,必要经过涅盘淬火的过程
其实什么人都是,不过文人尤其淬的激烈
作者: 排骨鱼    时间: 2010-5-26 21:49
淬火之后还要回火、退火,钢厂长大的,这个我熟,呵呵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5-26 23:30
淬火之后还要回火、退火,钢厂长大的,这个我熟,呵呵
排骨鱼 发表于 2010-5-26 21:49

是呀,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伟人了
是刀剑,是枪械,是子弹,是锄头,是锤子,是螺丝钉,是铁丝,是钢筋,是秤砣

太复杂啦
作者: 冷玉沉音    时间: 2010-6-9 12:54
这样的帖子好,继续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www.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