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钱理群究竟为何要为汪晖辩护 [打印本页]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3-31 10:17
标题: 钱理群究竟为何要为汪晖辩护
先来看新闻报道:

  昨晚,针对汪晖被指博士论文存在抄袭一事,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

  钱理群昨天深夜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刚刚听闻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读完,而且手头没有《反抗绝望》一书可以查阅,所以只能根据他此前对该书及汪晖本人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钱理群说,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所以对《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比较清楚。该书的核心观点,即“反抗绝望”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立得住的,这为解读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汪晖以及该书对于鲁迅研究都是有贡献的,“贡献是大是小可以讨论,但这种贡献不容否定。”

  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多处文字,与李泽厚等人专著中的文字进行比对,称汪晖抄袭剽窃。钱理群对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这些文字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注释做得可能确实不够严格,但这需要考虑到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

  钱理群表示,使用引文不够规范和剽窃是两个概念,而且需要考虑当时语境。



看完钱理群的辩护词,很是诧异,一个问号出现眼前:为什么钱理群要在没有看过王彬彬文章情况下就要帮汪晖脱罪呢?这时,他的正常反应应该是告诉记者,自己尚未对此事有清晰了解,不宜过早发表意见。

其实,如果仅仅是汪晖涉嫌抄袭一事,我未必会有兴趣专门写篇东西,但是,看到钱理群来为汪晖这样艰难辩护,我感到就有些话不吐不快了。钱理群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学者,他对年轻人影响力是极大的,有很多人是以钱理群之所是为是,以钱理群之所非为非的。就怕钱理群自己也这样,用自己的印象、感觉代替明确的是非标准,以钱理群之所是为是,以钱理群之所非为非。从记者采访的内容来看,钱理群对汪晖无疑是青眼有加的。若干年前,钱理群一篇论大学教育的文章被评为《读书》最佳文章,当时的《读书》杂志执行主编就是汪晖。提及往事,我绝没有认为钱理群在投桃报李,在还人情债。我百分百认为,以钱理群当年那篇获奖文章的文采与气度,至今都是《读书》最佳文章。我只是以此告诉大家,钱理群和汪晖,在思想的脉络上是很接近的。钱理群对汪晖的抬爱,源出于钱理群认为,汪晖“为解读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汪晖以及该书对于鲁迅研究都是有贡献的”。想必当初,汪晖在向钱理群讨教时,也就是让钱教授了解“《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之时,是用那种年轻学者的质朴与真诚打动了钱教授了。于是,既然是研究鲁迅的后学,钱教授此番不免就手下留情、网开一面了。

至于钱理群的辩护词本身,不用说,是极其苍白乏力的。钱理群称自己清楚《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然而,汪晖如果确实抄袭,会直接把这一过程吐露给别人吗?他当然只会是在别人面前把李泽厚的观点说成是自己的观点。钱理群的另一辩护理由则是当年的学术规范不如现在严格,没要求像现在这样给每句引文都加引号,但问题是,如果是用来推导出论点的基础材料,这样是说的过去的,但是,汪晖所抄袭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核心观点。他把李泽厚著作中引用的勒文森对梁启超的评价照抄为自己对鲁迅的评价就是列证。原始材料可以大家公用,但核心论点似乎不宜见者有份,“你好,我也好”吧?而钱理群作为无可争议的头号鲁迅研究者,为何却没有及时发现汪晖文章与李泽厚著作的雷同,说到底,原因就是我在另一篇博客里提到的,钱理群对王彬彬文章里提到的李泽厚著作不熟悉,钱理群的知识结构里先天就缺乏思想史的内容,“他距离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科学理论都相当遥远”(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599fc0100fz4o.html)。

另外,钱理群既然认为是当年学术规范不严格导致汪晖也未能免俗,其行为仅是使用引文不规范而不是剽窃,他也需要去举证,当年还有哪些论文“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从而证明汪晖的所作所为乃是当年常态。当然,这样不能代表汪晖的行为是可接受的,只是能把性质从恶意抄袭变为向贪官认罪书一样,“没有严格要求自己”。
     遗憾的是,从他关于难以更新知识结构的自述来看,这个缺陷还将继续伴随他。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10-4-2 17:10
学术规范在国内一直都不明确,从学生到教授,很多人都很糊涂。我想如果能够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如果能够从教育入手培养规范意识,类似的剽窃和抄袭的现象也许会杜绝一些。个人认为汪晖也是整个国内学术界的牺牲品。

无论文科理科,只要是学术研究,都要求逻辑严谨,分析缜密,结论扎实没有漏洞。很多人把文科等同于文学创作,以为可以“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学术研究,不是文艺创作,是需要实证的。这个实证过程就如同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工作一样,推理,证明。因此,越是文科的研究,越需要严格的学术规范,要让读者看到观点与资料之间的论证过程。

感谢楼主的原创文章,总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和思考。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2 19:13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4-2 19:15 编辑

公司网络限制颇多,评分的popup居然给毙了...
只能节日在家再操作了...

楼主勤于思考,直论时弊。无论观点如何,都值得我们学习...

“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本来是操守,现在却是一种境界了...
这几位专家的娱乐其实也是小事一件,我们有五千年的底蕴,那是一张巨大的遮羞布...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10-4-2 21:20
呵呵,只是想起玉儿的长篇连载著作也曾遭人质疑呢。看来‘规范引用’不仅是学术界,就连平常普通的百姓文章,也能被人揪辫子。所以,钱理群在替汪晖辩护的时候,是否也该想到,不光是象牙塔的研究学者,就连平头百姓也有‘剽窃’的概念呢。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3 10:14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4-3 10:23 编辑

楼上的说话很不舒服,算了,不做理论。

为自己,要爱惜羽毛
为别人,要说话慎重...
我觉得这也是楼主讨论这个事件的一个重要意义。

“学术”这两个字,就像历史,越来越像个小姑娘
作者: 冷玉沉音    时间: 2010-4-3 22:06
晕,玉儿的新词不见了吗?还想步韵和一个呢

楼主的原创帖已拜读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4 00:17
本帖最后由 boy77 于 2010-4-4 00:19 编辑
学术规范在国内一直都不明确,从学生到教授,很多人都很糊涂。我想如果能够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如果能够从教育入手培养规范意识,类似的剽窃和抄袭的现象也许会杜绝一些。个人认为汪晖也是整个国内学术界的牺牲品。

...
永无止境 发表于 2010-4-2 17:10

既然永老师提了,我就得澄清一下
说到最后错了您可别介意

学术,是个既严肃又需要尊严的事情
这没什么可质疑的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但学术和文章是两个概念
文章和您的文章是两个概念
您的文章和我有幸看到的您的文章是两个概念
在我有幸看到的您的文章里我的感觉和您真实希望表达的也不一定一致,况且我的感觉很可能不对
即便我撞大运感觉对了,行文风格的“天马行空”和文章结构论证是否逻辑严谨符合学术规范也不一定是个矛盾的事情

毕竟,你我都没有权利说自己或自己的文章能代表学术不是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10-4-4 02:49
既然永老师提了,我就得澄清一下
说到最后错了您可别介意

学术,是个既严肃又需要尊严的事情
这没什么可质疑的
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但学术和文章是两个概念
文章和您的文章是两个概念
您的文章和我有幸看 ...
boy77 发表于 2010-4-4 00:17


您说的和小永说的也是两个概念!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10-4-4 03:16
本帖最后由 莲步青云 于 2010-4-4 03:45 编辑
楼上的说话很不舒服,算了,不做理论。

为自己,要爱惜羽毛
为别人,要说话慎重...
我觉得这也是楼主讨论这个事件的一个重要意义。

“学术”这两个字,就像历史,越来越像个小姑娘 ...
玉儿 发表于 2010-4-3 10:14


我想指出,即使是民间自己写的故事,也会有平头百姓‘原创与剽窃’的意识。这种意识的觉醒,是大学者们妄图用‘学术’规范的冠冕堂皇的棒子所无法压倒的。即便你写的不是‘学术历史研究’,即便你是原创历史故事,但人们在阅读时也会思考‘原创与剽窃’的问题。这是读者自身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提高,让‘大学者’空洞无物的辩驳显得很苍白。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4 09:28
您说的和小永说的也是两个概念!
莲步青云 发表于 2010-4-4 02:49

唉,乱了乱了,咱捋捋,咱捋捋

有这么几件事

按照永老师讲的
一个是文科
一个是文学创作
她认为我把文科研究当成了文学创作
理由是我个人对她的行文风格的感觉(天马行空、信马由缰)

好像是这样吧

我说的是
一个是我感觉她的行文风格
一个是我读到的她的文章
一个是她的文章
一个是文科研究的文章
一个是学术

上面每一个“一个”都不能推出下一个“一个”
我只明确表达了第一个“一个”

表妹琢磨琢磨是不是呀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10-4-4 10:00
唉,乱了乱了,咱捋捋,咱捋捋

有这么几件事

按照永老师讲的
一个是文科
一个是文学创作
她认为我把文科研究当成了文学创作
理由是我个人对她的行文风格的感觉(天马行空、信马由缰)

一 ...
boy77 发表于 2010-4-4 09:28


boy哥哥的推理假设的前提就不成立啊,哈哈!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4 15:29
晕,玉儿的新词不见了吗?还想步韵和一个呢

楼主的原创帖已拜读
冷玉沉音 发表于 2010-4-3 22:06


呵呵,抱歉主任,那篇东西有关于最近的一些麻烦事。
发时一时兴起,还是沉了吧。

主任有好东西,尽可另贴发出来,我竭力迎合就是...
hehe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4-4 16:54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4-4 16:55 编辑

这楼有点子歪,帮楼主规整规整。
三言两语.

主楼内容,楼主的发帖, 我猜... 大概是两个内容:
某人多年前的某篇论文涉嫌抄袭,或者只是引文摘字不够规范!
圈中密友堂而乏力,有不知而教嫌疑的辩解与力挺...这其中说明了什么!

臆测楼主,但总是没有跑题...

没看过原被告的文字细节,听说论文已经是研究鲁迅的牛文了,这许多年万千传阅都没露馅,估计真材实料还是相当比重的,这次可能是被黑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位先生很有义气,主席说:无党无派,千奇百怪!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4-4 19:12
boy哥哥的推理假设的前提就不成立啊,哈哈!
莲步青云 发表于 2010-4-4 10:00

这事可是前有因后有果啊

看看这里
http://www.caxcnet.com/viewthrea ... ;page=16#pid1844573

再看看这个
很多人把文科等同于文学创作,以为可以“天马行空”,“信马由缰”。永无止境 发表于 2010-4-2 17:10


我这人自我敏感啊
作者: 永无止境    时间: 2010-4-4 23:09
这楼有点子歪,帮楼主规整规整。
三言两语.

主楼内容,楼主的发帖, 我猜... 大概是两个内容:
某人多年前的某篇论文涉嫌抄袭,或者只是引文摘字不够规范!
圈中密友堂而乏力,有不知而教嫌疑的辩解与力挺...这其中 ...
玉儿 发表于 2010-4-4 16:54

呵呵,这是正解!另外,楼主对于钱理群知识结构方面的评价,的确不错,长见识了。无论怎样的大家,总有自己的盲点。但是面对盲点,是回避不见还是直视承认,则是衡量真正大家的标准。所以说学问做到极致,其实还是做人。同意玉儿的观点,“学术”现在基本已经任人打扮了。
作者: 深海芋头    时间: 2010-4-5 18:05
学术规范在国内一直都不明确,从学生到教授,很多人都很糊涂。我想如果能够将其纳入法律规范,如果能够从教育入手培养规范意识,类似的剽窃和抄袭的现象也许会杜绝一些。个人认为汪晖也是整个国内学术界的牺牲品。

...
永无止境 发表于 2010-4-2 17:10

我觉得这件事应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毕竟,王彬彬文章已经把汪晖的论文明确定义为“抄袭”。如果汪晖否认自己抄袭,那么最正常地反应就是把王彬彬的文章视为对自己的诽谤,从而提起名誉权侵权诉讼,甚至可以提起刑事自诉,控告王彬彬犯了“诽谤罪”。当然,是否打官司,打民事还是刑事官司,是汪晖自己的权利。
对于您所说的“法律规范”,其实我早就有一点疑虑,就是汪晖的“反抗绝望”其实就是他的博士论文,在这个时候,他的读博单位,也就是中国社科院,是否应该根据学位授予方面的规定,来启动某种程序,来审查当初的博士学位授予过程,一旦查实抄袭存在,是否来取消其博士学位?
您说的“从教育入手培养规范意识”,确实应该如此,李慎之,这位曾经在公开场合喝斥过汪晖其人“我们有些吃鲁迅饭的年轻人如何如何”的社科院前副院长,临终遗言就是“下辈子当公民课教员”,细品此言,感慨万千!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10-4-6 08:31
推荐看看这篇,可以比较一下中外学术的差距...
------------------------------------------------------------------
郭凯:NBER宏观年会

在美国经济学界,乃至世界经济学界,宏观经济学最大的年度盛会也许不是美国经济学年会,而是NBER的宏观年会。上百名宏观经济学家坐在一起,花一天半的时间讨论6篇被邀请的论文,想知道宏观研究的最前沿在哪里,这显然是个非常好的场合。在哈佛和MIT读书的好处是,你可以不被邀请就直接坐在会场的后面听会,因为每年的宏观年会都在离MIT不到15分钟步行距离的一个饭店里举行。今年NBER似乎改变了规矩,至少所有在哈佛和MIT做宏观方向的学生都被正式邀请出席会议。被邀请出席会议的好处是,你能有一个名牌,而后可以免费的吃会议提供的早饭,午饭还有晚饭。

会议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每半天讨论两篇论文,论文的作者花30分钟介绍论文,两个评论人各花20分钟评论论文,然后是集体讨论和问答。我虽然去年参加过这个年会,但是当时有点心不在焉。今年真的是仔仔细细的听下来,听完之后再次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式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留足面子的学术讨论是没法锤炼出第一流的学术研究的。学术争论就要激烈,一针见血。

今年也许最差的一篇论文是哈佛的PHILIPPE AGHION与芝加哥大学的IOANA MARINESCU合写的,两个评论人的评论因此异常激烈。第一个评论人是MIT的RICARDO CABALLERO,他上来就说:我看不懂这篇论文,我搞不清作者干了些什么,因此我没法评论,所以我决定花这20分钟时间说点别的东西。第二个评论人是芝加哥大学的ANIL KASHYAP,他上来就说:我本来想搞清楚这篇论文干了些什么的,但是等我花了点时间之后,我发现这篇文章根本不值得我去搞懂,因为有很多基本的东西都是站不住脚的。我当时在底下听了之后,真的是张大了嘴。这些人全是成名人物了,在一个公开场合能够这么不留面子,实在是让我惊异这些人对学术的严谨。今年还有一篇论文是西北大学的日本人MATSUYAMA写的,评论人之一是普林斯顿的日本人KIYOTAKI。KIYOTAKI上来就说:为了表达我对作者的尊重,我决定对这篇论文的评论尽可能的具有批判性。然后他接着说:作者在文章中做了6个假设,我可以去掉5个假设,依然得到一样的结果。我没看到MATSUYAMA的表情,如果是我,脸肯定要绿了。

因为一些机缘,让我知道了学术辩论之后更多的东西。我的一个导师是这次会议的召集人之一,今年的一篇文章恰巧的关于汇率的,因此他也是那篇汇率文章的评论人之一。早在2月初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他要评论这篇文章。因为我也是做汇率的,所以他把文章发给了我,让我谈谈我的想法,特别是对于其中一些计量结果的看法。他的直觉使他对有些结果有点半信半疑,但是因为那些计量的东西已经复杂到无法用眼睛看明白,他问了我好多问题,问我能不能找到答案。说实话,那些计量的结果我也看不懂。我花了三天时间下了决心,把这篇论文的所有结果全部重做一遍。因为计量的方法不是标准的,没有现成的软件可用,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编程。不说中间过程了,简而言之,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回答了我导师问的两个问题,这最后在他的评论中也就是两张幻灯片而已。虽然我可以看出,不是每个评论人都花了那么多功夫去细读文章,但是基本上每个评论人都是把文章看了个底朝天了,基本上没有放过每一个细节。因此,评论人评论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我就在想,如果文章都是这么磨砺出来的,那最后出了的文章可能不好吗?

会议的一些花絮是,午饭和晚饭都比较好吃。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女生告诉我们男生一个(也许是众人皆知的)秘密:Girls' presumption is if there is anything wro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it is all man's fault. (女孩的假设是二人关系中所有的错误都是男生造成的)。我觉得这句话比较经典,特别“假设”这个词用得很传神。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www.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