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新城

标题: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打印本页]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38
标题: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6 21:21 编辑

...
又值12月,一个不可忘记的国耻之日,今日上午10时,南京全城必然又是警报长鸣!我于南京读书时间,年年如此...
2年前,为纪念抗战,曾经记文 - 第三次长沙会战, 本次选记武汉会战!

本文原创,自进入12月开始组织,拼写。奈何工作辛苦,断断续续,至今也才勉强完成大部...

今日12.13, 正时发此文,以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2周年,纪念抗战...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1 引言
2 背景
3 武汉会战战略目的
4 武汉会战战前准备
5 武汉会战战术检讨
6 武汉会战战斗序列
7 武汉会战作战会要
8 一寸河山一寸血
8.1  失陷,安马九
8.2  危急,星瑞德
8.3  阻击,南浔线
8.4  呼啸,万家岭
8.5  防线,大别山
8.6  血战,田家镇
8.7  沉没,中山舰
8.8  撤退,大武汉
...
9 武汉会战战后局势
10 后记

战斗部分还未十分完成,尽力于未来之一周内将此文分节段发完。请予支持...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纪念抗战!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0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3 15:52 编辑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1 引言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华中腹地,因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将武汉一分而三。是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合称。
武汉不仅是长江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民国时期平汉铁路,粤汉铁路的结合点。其位置水旱两路数省交汇,接南转北,由东承西。因而历史上一直有“武汉三镇,九省通衢”的说法。武汉于中华民国的地位更是特殊,她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第一枪就是武昌起义打响的,而且在民国的历史中,武汉曾一度成为和南京,广州并立的国民政府首都的有力竞争城市!

在八年抗战的1938年夏秋之季,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军对武汉的攻略,在武汉周边和鄂,赣,豫,皖结合之部,曾经发生了一场历时四个多月,双方参战军队超过150万人的抗日战争最大规模的会战。

这就是武汉会战!


2 背景

1935年,日本皇道派军人发动二.二六政变,被最终镇压,传统派军头趁机夺权,完全控制了日本陆军省,继而建立了军国政府。从而开始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

终于,在1937年爆发了北京卢沟桥七七事变。
7月29日,北平沦陷,7月30日,天津陷落,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1月12日,上海失守,进而南京危急...
12月13日,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沦陷,在淞沪会战中遭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的日本侵略军,一为报复,再为摧毁我政府及军民的抵抗斗志,穷凶极恶,兽性弥天,我30万手无寸铁之同胞蒙难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今日12,13...纪念死难同胞)

至1938年中,短短一年的时间,中日之间已经先后进行了长城保卫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多次大兵团的战略会战,虽然这之中也有临沂战役,台儿庄战役的局部惨胜,但纵观37,38年之交,中国大地由华北而华中,由沪宁而晋绥,半壁沦亡,一溃千里...

1938年上,日本华中派遣军组织发动徐州会战,徐州所在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战术得当,指挥有法,参战军队将士用命,不仅获得了台儿庄大捷的难得胜利,更是打破了日军发动会战,妄图消灭我军主力部队的战略目的,当日军自以为对徐州合围成功,猛扑徐州的时候,却发现这数月在徐州周边的我数十万军队已然跳出了包围,急急西撤...

徐州会战, 日本妄图消灭我国军主力于津浦铁路一线的战略目的终于没有实现!因战争消耗巨大,国力日渐勉强,急于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的日本军政府于是开始计划发动武汉会战。


在8.13淞沪会战渐次败退之期,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以四川盆地的重庆为战时陪都,国民政府各部机关陆续迁往重庆。然而,南京失陷之后-1937年到1938年-国民党中央党部、行政院、监察院、外交 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武汉,另一方面,不仅国民政府的大部机关多是在武汉中转驻守,为了便于指挥华北,西北,华中,及东南的军事事略,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 - 也在武汉设立委员长武汉行营。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也是是年中国抗日真正的心脏。不仅如此,由于东北,华北,晋绥,华东等地的沦陷,大批撤退转移的机关,军队,教育,经济,工厂,战略物资,更有千百万逃难民众也都集中在武汉周边...

中国百十年战乱不断,国力疲敝,民众羸弱。而保住并尽快转移武汉的一切几乎是中国在今后数年是否能够支撑下来的一大关键!

武汉,决不能被日军闪电攻陷!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0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3 16:47 编辑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3 武汉会战战略目的



日本集结重兵,倾尽全力发动武汉会战,其主要目的有三:

1,自宁,沪,平,津相继沦陷之后,武汉的战略地位和象征地位就变得尤其突出,占领武汉,不仅是扼住了长江水路,平汉,粤汉陆路铁路的大动脉,对进一步贯通中原,南下湘赣殊为重要。更严重的是:武汉作为中国腹心地域的最大城市,作为辛亥革命的光荣之城,一旦轻易沦陷,对于国民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心理上更是沉重的打击。
日军参谋本部情报部对于攻占武汉的建议是:从历史看,只要攻占武汉,就能支配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可以做到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大半的目的,只要控制了武汉,即可以把蒋政权逐出中原!“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2,1938年5月前的徐州会战,日本并没有实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于徐州附近的战略目的,因此徐州会战一结束,日本方面即决定于当年秋季进行“汉口作战”。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兵力,全力一击,妄图消灭我军主力于武汉周边。

3,日军规模庞大的“汉口会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日本政府渐渐的发现,侵略中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曾经一度从华北喊叫到淞沪的“三月亡华”,已经很久不再叫嚣,相反的,日本政府渐渐感到自己越来越多的军队,战争资源被无奈的投放到中国战场而很难机动。而其实,日本真正的假想敌是美国,还要时刻提防北方的那只熊 - 那是趁火打劫的行家。

正如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汉会战前的御前会议上所说,为了给国民政府最后致命的一击,迫使中国投降,不愿再见到“帝国雄狮百万受制于中国”。为此,日本“陆军为汉口作战需倾注全力,没有应变之余力”。

集中兵力,全力一战。消灭中国主力军队,迫使中国政府尽快投降,以减缓受制,进而以有限兵力占领中国,掠夺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而后腾出力量,拓展东南亚,为与日本自己认为的真正对手 - 美国争雄于太平洋战场而准备。这就是日本武汉会战急切和长远的战略目的。



中国方面,在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的失利之后,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提出上海、南京失守后,“我们惟一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应在武汉,武汉决不容再失。我们要维持国家的命脉,就一定要死守武汉,巩固武汉。”并说:“武汉重心不致动摇,国家民族才有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战略 。”

1938年2月,蒋介石发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称“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两个条 件,就是我们抗战必胜的最大武器。”“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这就是被称为“以空间换时间,以小胜积大胜”的长期抗战战略。

中国国民政府积极备战于武汉,这其中的战略目的也有三:
1,争取时间,转移战略物资,转移战争及非战争人员。巩固西南,西北未沦陷地区,振起全国全民抗战之决心斗志。为长期的抗战保存力量。
2,扼住日军一年以来的侵略顺势,尽可能的保卫武汉,保护粤汉铁路,进而延缓湘赣,以及广州(广东省)这一最后的东南陆路出海口的沦陷,以期方便获得必要的国际支援。
3,保存己方战力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消灭日军军事部队,以消耗日军战力,减缓侵略能力。

为此,国民政府提出: 决心举中华之力,坚守武汉5个月,达到将武汉搬空,战略重心转向四川盆地,保存大部战力,并将日军消耗拖垮以至使其无力再行大战的战略目的。


日本天皇急了,要打一仗狠的,毕其功于一役,消灭国军主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彻底解决中国问题,
国民政府也想明白了。武汉失守,东南不保,那就只剩下西南山区了。蒋介石这回也豁出去了,不惜血本,打不过你,至少也得把你弄个半残!





4 武汉会战战前准备



1938年5月初,日本在全面侵华不到一年之际,即通过了战时动员法,宣布进入战时经济体制。战时经济体制简单来说就是把平时财政的正常开销大部转移到军事上。这其实已然说明日本国内的经济财政出现了很大问题。正常的经济体制和国力储备已不足以支持全面的侵略战争。

依据战时动员法,日本为武汉会战批准追加军费32.5亿日元。同时日本军部命令:所有在中国大陆作战的部队停止回国调动,根据战时体制,国内继续动员增兵40万人。

据战后发现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文件这样记载:武汉会战期间,日本本土仅留有一个近卫师团,也待命随时增援武汉大战。(当然,并不是所有鬼子都去了武汉,除了中国沦陷的各个地区,中国东北一直都有大批日本关东军驻军以防备苏联) 

1938年6月,日本大本营最终决定以华中派遣军为主力攻击部队,集中海陆空军三十余万兵力,以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为统一指挥。进军武汉!



面对日本军队的重兵会战,中国国民政府及军事统帅部也做了积极部署。

1938年3月29日,武昌珞珈山,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这次为期4天的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提出了国民党政府抗战时期的内外 政策,虽然这份纲领也表现出一些程度上的单纯的政府和军队抗战的倾向,即所谓“片面抗战路线”,但毕竟也表示了国民党政府坚决抗战的决心,在当时对于鼓舞士气,振奋民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武汉会战前夕,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并在中央广播电台发表讲话:“中国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压迫到最后限度。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6月27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发表《抗战一周年纪念宣传大纲 》,正式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在亲自为《新华日报 》撰写的社论中指出:“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是大革命北伐时代的最高峰,现在又 是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 “ 辛亥、北伐、抗战,这三个历史时期,必将造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7月7日,第9战区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在为抗战周年纪念日所作《以全力保卫大武汉》一文中指出:“保卫大武汉,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今日全国民众,尤其是在武汉的每个军民,应当激发最大的同仇敌忾心,人人都下定与武汉共存亡的决心,守住这个重要的国防堡垒,必能给予敌人以致命的打击,造成将来决战中极为有利的形势。”

7月6日至15日,第1届国民参政会在汉口召开,会议确定了“抗战到底,争取国家民族之最后胜利”的基本国策,并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与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

8月9日,武汉三镇各界人民举行声势浩大的“保卫大武汉”歌咏大游 行,在著名音乐家冼 星海的指挥下,群众齐声高唱《保卫大武汉》,


血肉之躯如何抵抗钢铁洪流,还有我国防将士!

1938年1月17日,中国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正式成立武汉卫戍总司令部,由陈诚任卫戍总司令。随后,又组成江防部队,负责防守武汉下游的马当、湖口、九江、田家镇等长江要塞。

徐州失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一步调整和加强保卫武汉作战的指挥机构及兵力,1938年6月,军事委员会成立主要防区覆盖鄂,湘,赣的第9战 区,由陈诚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武汉及长江以南防务。同时命令李宗仁为战区司令长官的原第5战区所部负责武汉北部,大别山南北两翼及长江北岸的防务。临近的第1,第3战区协同作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集了几乎全部海空军,更有近120个师的陆军精华,总兵力达120万人的部队共同准备武汉大战!



八年抗战之最大规模武汉会战即将打响,我国民将士将以鲜血染红长江两岸,以血肉之躯扼住日寇的铁甲洪流!

狭路相逢勇者胜!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3 21:59 编辑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5,武汉会战战术检讨



5.1 武汉会战战术检讨 一



所谓检讨,乃是我后辈纸上谈兵,不过于遥想当年的军事对阵,危急惨烈与无常变化,做一肤浅概述。


日本方面早在攻陷南京,进行徐州会战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制定进攻武汉的攻击计划。而随着战争境况的变化,又做着不断地调整。
日本进攻武汉,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根本的战术调整:

第一次: 1938年初,日本大本营计划以华北派遣军一部沿平汉铁路南下,由北向南,从北面进攻武汉;以华中派遣军一部沿长江水域溯江而上,由东而西,从西面进攻武汉。后来认为此两路进攻跨地太远,很难协同指挥和作战,然后放弃。

第二次: 1938年五月,徐州会战结束,日本大本营立刻决定进行所谓”汉口作战“,计划以徐州会战之集结兵力沿淮河西进,进抵大别山北麓,然后攻占信阳,沿平汉线直下武汉;另以华中派遣军一部自南京沿长江溯江而上,从西面进攻武汉。

这个计划的日军急先锋,正是从华北战场南下,准备增援徐州会战但却没有赶上的, 我们要深刻记住的鬼子名人 - 土肥原贤二 第14师团。
土肥原师团在接近徐州附近之时,知悉徐州会战结束,中国军队主力全数撤离。没有实现消灭中国军队主力的战略目的,于是即刻沿陇海线西进,追赶我西撤军队,先后占杞县,陷兰封(今兰考),兵困开封。1938年6月6日,河南省会开封陷落!

开封,有着辉煌的历史名气,是当时的河南省省会,但是比起实际的战略地位,却是河南的另一个城市 - 郑州更为重要。
郑州是中国腹心地区的交通枢纽,地处平原,四通八达。东西南北无不可进可退。早在数月之前,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为了阻止华北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已然炸毁了郑州北部的黄河大铁桥(当时中国最大的跨江铁桥),然而这毕竟只能是阻挡黄河以北的日寇于一时。

随着开封的失守,日军西进郑州不可避免,指日可达,郑州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岌岌矣,危在旦夕之间!


面对攻陷开封并于开封渐渐集结的日军,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有两个迫在眉睫的巨大难题:
其一,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定然是郑州,郑州一旦失守,武汉北面门户大开,甚至西北的陕西西安,汉中也将面临危险。
其二,日军若占领郑州沿平汉线南下,以日军的机动能力和军队战力,多则十日,少则一周,即会冲破信阳,威逼武汉。而国军主力 - 徐州会战跳出日军包围圈西撤的五十万将士,还在急急西撤,奔赴武汉的路途之中,更为艰难的是这些军队以徐州会战百战余兵,正是疲惫不堪,伤兵累累,在日军的追击,轰炸之下,很难迅速到达武汉。如果日军从郑州南下武汉,不仅武汉会战难以为继,这五十万国军精锐也会在武汉失守后被日军东西夹击,势必全军覆没...

面对如此难题,国民政府又该如何对策!


...



5.2,武汉会战战术检讨 二



这个难题并非没有办法可解,但是生于太平世界却是无法可想...

豫东南,皖西北,一时间黄水滔滔,五万里遍野泽国,数十万黎庶死难,百十万平民流离,还有而后数年的黄泛区...
1938年6月9日,武汉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无奈之下,蒋介石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

为了迟滞日军的铁甲洪流,中国人民又一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黄水滔滔,夺路入海,面对突然改道而肆无忌惮的洪水,日军粹不及防,瞬时淹死一千余人,土肥原师团和后续增援部队完全陷入了一片沼泽之中,行走艰难。而重武器更是前进困难。日军看到如此境况,不得不掉头东向,转回合肥,然后绕道长江沿岸,再行进攻武汉。

这一绕道,为武汉会战至少赢得了3个月的时间。

黄河决堤,不仅阻滞了华北日军土肥原师团自开封攻击郑州,对于原计划沿淮河西进,集结在徐州的华中军团也造成了不可逾越的困难,现在豫东南的淮河流域已经成了一片黄泛区,对于以机械化见长,重武器很多的日军很难前进。
于是日本大本营和华中派遣军不得不又一次调整武汉会战的进攻计划,这也是日军最终攻击武汉的执行计划:

华中派遣军增加兵力至14个师团,另2个旅团、2个支队,编组为第2军、第11军和直辖部队。另有航空兵团,海军等协同参战;配有各型飞机500余架,各型舰艇120艘。总兵力近35万人。决定以五个师团防卫宁,沪,苏,杭等地区,以第11军 - 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 - 为主力攻击部队,沿长江两岸攻击前进,首先夺取安庆,九江为前进阵地,进攻武汉。以第2军- 司令官东久迩宫稔彦中将 - 沿淮河黄泛区以南进抵大别山北麓,攻击前进,翻越大别山,助攻武汉。海军沿长江溯江而上,会攻武汉。由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大将统一指挥。

(注:1, 土肥原师团攻占豫东沿线杞县,兰封,开封等地的战事,应属于徐州会战后续范围,这与武汉会战距离稍远,所以只是简单提及,其实土肥原师团在兰封地区险些被我薛岳军团20万大军围歼。可惜功亏一篑!2,花园口决堤事件一直都是众口不一的焦点,百余万百姓或死难,或流离。有的认为是无奈之举,有的认为是国民党玩忽人命。本人愚见,无论如何,国民政府,蒋介石当然是要付责任的...但是,若无其境临身,不见兵悬一线。恐怕也不知道抉择之艰难。 直到开封于6月6日陷落,花园口炸堤6月9日执行,这多少也说明了蒋介石本人面临抉择斗争之艰难吧....
于此,可做讨论,但须实事求是,克敬克谨,莫做高屋建瓴,事不关己之论。  这百十万无辜生灵,要记在日本鬼子的头上)




5.3,武汉会战战术检讨 三



日军进攻计划的修改,给了武汉会战中国方面宝贵的军队集结,布防调整和加强防御的时间。

在抗战第一年一系列规模巨大的对日会战中,国民政府的作战方式都是依托坚固工事,固守主要城镇。虽然如淞沪抗战也见证了中国军人铁血抗战的精神,但同时却更是暴露出中国政府最高领导层在对日作战战术运用上的局限与缺失:一城一地的拼死防御不但让中国众多名城惨遭战争蹂躏,也几乎耗尽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除了长江,武汉近地几乎是无险可守,无论武汉城防的德国防御工事如何坚固,也是难以抵挡十几个日军师团强大的火力攻击。时至1938年的武汉会战,国民政府军事统帅部终于意识到变固守阵地的消极防御为迂回阻击的积极防御的关键重要性。决定吸取淞沪、南京,太原会战的教训,不再死守一城一地,实施守卫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防御方针。

由蒋介石批准的《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指出:“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皆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久战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以“致力于全面之战争与抗战根据地之充实”。同时跳出城市防御的桎梏,将防御作战推进到武汉外围的广阔战场。 

国防参谋部依此制定出依托长江、鄱阳湖与大别山麓进行外线防御,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积极防御的方针。这个防御方针的制定意味着武汉会战虽名为武汉,实则是一场贯彻整个华中战场的重大战事,战斗地域之广,规模之大,则是抗战之最。


武汉会战.jpg

   武汉会战 要图


为迎击日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武汉周围集中重兵进行武汉会战。1938年6月5日,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决定由蒋介石担任保卫武汉作战的总指挥。8日, 制定《保卫武汉作战计划》,14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划长江以南的鄂南,湖南全省,赣西为第九战区,以陈诚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至此,武汉会战兵力部署及战线安排基本确定: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辖孙连仲第3兵团和李品仙第4兵团,共23个军58个师,负责大别山南北两翼及长江北岸的防务。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下辖薛岳第一兵团和张发奎第二兵团,共26个军65个师,负责武汉及长江以南防务。以邻近的第一,第三战区,全部海空军协同会战。总计各型舰艇40余艘,飞机200余架,总兵力近120万人。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4 15:01 编辑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6 武汉会战战斗序列



6.1 武汉会战 攻击日军 战斗序列
  


华中派遣军司令 畑俊六大将

华中派遣军直辖部队:

第15师团:岩松义雄 中将
第17师团:广野太吉 中将
第18师团:牛岛贞雄 中将
第22师团:土桥一次 中将
第116师团:清水喜重 中将

共5个师团;

此五个师团作战任务,占领并防卫长江下游沪,宁,苏,杭,皖及武汉会战外围地区。
(因为不是主要攻击部队,序列到师团级,其他从略)


第2军司令官 东久祢官埝彦中将  参谋长町九量基少将。

第3师团师团长 藤田进中将,参谋长斋藤正规大佐。下辖:

步兵第5旅团旅团长 上树干男少将:
步兵第6联队联队长 川井密大佐、
步兵第68联队联队长 加藤钥平大佐。

步兵第29旅团旅团长上 野勘一郎少将:
步兵第18联队联队长 石井加穗大佐、
步兵第34联队联队长 铃木贞次大佐。

骑兵第3联队联队长 星善太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联队联队长 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联队联队长 中岛三栖雄大佐、
轻重兵第3联队联队长 粟岩尚治大佐。

第10师团师团长 莜冢义男中将,参谋长堤不夹贵大佐。下辖:

步兵第8旅团旅团长 冈田资少将:
步兵第39联队联队长 太田米雄大佐、
步兵第40联队联队长 西大条胖大佐。

步兵第33旅团旅团长 濑谷启少将:
步兵第10联队联队长 毛利米广大佐、
步兵第63联队联队长 福荣贞平大佐。

骑兵第10联队联队长 桑田贞三中佐、
野炮兵第10联队联队长 谷口春治大佐、
工兵第10联队联队长 小野行守大佐、
轻重兵第10联队联队长 前野四郎大佐。

第13师团师团长 荻州立兵中将,参谋长吉原矩大佐。下辖:

步兵第26旅团旅团长 沼田重德少将:
步兵第58联队联队长 仓林公住大佐、
步兵第115联队联队长 深田孚大佐。

步兵第103旅团旅团长 山田丹二少将:
步兵第65联队联队长 两角业作大佐、
步兵第104联队联队长 里见金二大佐。

骑兵第17大队大队长 小野良三中佐、
山炮兵第19联队联队长 横尾阔中佐、
工兵第13联队联队长 岩渊经夫中佐、
轻重兵第13联队联队长 新村理市中佐。

第16师团师团长 藤江惠辅中将,参谋长中 泽三夫大佐,下辖:

步兵第19旅团旅团长 酒井直次少将:
步兵第9联队联队长 古闲健大佐、
步兵第20联队联队长 南部襄吉大佐。

步兵第30旅团旅团长 莜原次郎少将:
步兵第33联队联队长 山田喜藏大佐、
步兵第38联队联队长 近藤元大佐。

骑兵第20联队联队长 笠井敏松中佐、
野炮兵第22联队联队长 大须贺应大佐、
工兵第16联队联队长 今井武义大佐、
轻重兵第16联队联队长 柄泽畔夫大佐。


第2军 直属 骑兵第4旅团:旅团长 小岛吉藏少将。

第2军 配属 野战重炮第5旅团

其他直属部队等;


第2军武汉会战作战任务:沿淮河黄泛区以南进抵大别山北麓,攻击前进,翻越大别山,攻占信阳,沿平汉线助攻武汉。


第11军司令官 冈村宁次中将、参谋长 吉本贞一少将。

第6师团师团长 稻叶四郎中将、参谋长 重田重德大佐。下辖:

步兵第11旅团旅团长 今村胜治中将:
步兵第13联队联队长 中野英光大佐、
步兵第47联队联队长 吉崎民男大佐。

步兵第36旅团旅团长 牛岛满少将:
步兵第23联队联队长 佐野虎太大佐、
步兵第45联队联队长 若松平治大佐。

骑兵第6联队联队长 古贺九藏中佐、
野炮兵第6联队联队 长藤村谦大佐、
工兵第6联队联队长 增田政吉大佐、
轻重兵第6联队联队长 川真田国卫大佐。

第9师团师团长 吉住良辅中将,参谋长 安部孝一大佐。下辖:

步兵第6旅团旅团长 丸山政雄少将:
步兵第7联队联队长 藤冈武雄大佐、
步兵第35联队联队长 寺垣忠雄大佐。

步兵第18旅团旅团长 青木诚一少将:
步兵第19联队联队长 人见秀三大佐、
步兵第36联队联队长 太田贞昌大佐。

骑兵第9联队联队长 田岛秀太郎大佐、
山炮兵第9联队联队长 小掘金藏大佐、
工兵第9联队联队长 山田信一中佐、
轻重兵第9联队联队长 三田村正之助大佐。

第27师团师团长 本间雅晴中将,参谋长 原田义和大佐。下辖:

第27步兵团团长 永见俊德少将:
中国驻屯步兵第1联队联队长 长谷川基大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联队长 冈崎清三郎大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3联队联队长 宫崎富雄大佐。

第27师团搜索队队长 宫肋侃藏中佐、
山炮兵第27联队联队长 小林信夫大佐、
工兵第27联队联队长 小川三郎中佐、
轻重兵第27联队联队长 石川铰郎大佐。

第101师团师团长 伊东政喜中将,参谋长 田武三千雄大佐。下辖:

步兵第101旅团旅团长 佐藤正三郎少将:
步兵第101联队联队长 饭冢国五郎大佐、
步兵第149联队联队长 津田辰彦大佐。

步兵第102旅团旅团长 佐枝义重少将:
步兵第103联队联队长 松并贯一大佐、
步兵第151联队联队长 福井浩太郎大佐。

骑兵第101大队大队长 大岛久忠中佐、
野炮兵第101联队联队长 山田秀之助中佐、
工兵第101联队联队长八 隅锦三郎大佐、
轻重兵第101联队联队长 鸟海胜雄大佐。

第106师团师团长 松浦淳六郎中将、参谋长 秋山义隆大佐。下辖:

步兵第111旅团旅团长 山池垣少将:
步兵第113联队联队长 饭野贤十大佐、
步兵第147联队联队长 园田良夫大佐。

步兵第136旅团旅团长 寿木敬一少将:
步兵第123联队联队长 木岛袈裟雄大佐、
步兵第145联队联队长 市川洋造中佐。

骑兵第106大队大队长 田袋均中佐、
野炮兵第106联队联队长 字贺武中佐、
工兵第106联队联队长 茶村秀男中佐、
轻重兵第106联队联队长 濑川丝兵卫中佐。


第11军 直属 波田支队支队长 波田重一少将:下辖:

台湾步兵第1联队联队长 佐藤要大佐、
台湾步兵第2联队联队长 高桥良大佐、
台湾山炮兵联队联队长 中岛要吉中佐、
台湾临时汽车队、
台湾第1、2卫生队、
台湾第1、2输送监视队。

第11军 配属 野战重炮第6旅团

其他直属部队等;

第11军武汉会战作战任务: 主力攻击部队,夺取安庆,九江为前进阵地,沿长江两岸攻击前进,进攻武汉。


中国方面舰队第3舰队(支那方面舰队)司令官 长谷川清中将,旗舰出云号。下辖:

第11战队司令官 近藤英次郎少将:
指挥安宅号、磋峨号、鸟羽号、势田号、坚田号、比良号、保津号、热海号、二见号、栗号、拇号、莲号。第1水雷队。
第4水雷战队司令官 细萱茂子郎少将,指挥木曾号、第6、10驱逐队。
第1基地部队司令官 园田滋少将,指挥落日号、云泰号、胶济号、宝月号、小发号;
第2、3、21扫雷队、第21水雷队。
上海特别陆战队。
第3舰队其他直属部队


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下辖:

第12航空队司令官 三木大佐,指挥:
舰上战斗机2个中队(飞机45架)、
舰上攻击机1个队(飞机18架)。

第13航空队司令官 上坂大佐,指挥:
陆上攻击机2个队(飞机48架)、
舰上战斗机1个队(飞饥18架)。

第15航空队司令官 浦濑大佐,指挥:
舰上战斗机2个队(飞机18架)、
舰上攻击机半个队(飞机9染)、
舰上轰炸机1个队(飞机18架)。

第2联合航空队其他直属部队、地勤部队等 


航空兵团司令官 德川好敏中将,下辖:

寺仑飞行团(第1飞行团):指挥
侦察机1个中队(飞机9架)
战斗机2个中队(飞机24架)
轻型轰炸机2个中队(飞机18架)

管原飞行团(第3飞行团),指挥:
侦察机3至4个中队(飞机27至36架)
轻型轰炸机3个中队(飞机27架)
战斗机1个中队(飞机12架)

藤田飞行团(第4飞行团),指挥:
战斗机4个中队(飞机48架)
重型轰炸机7个中队(飞机30-40架)

兵团直辖侦察机1个中队(飞机9架)。

航空兵团其他直属部队、地勤部队等



海军,航空兵团武汉会战作战任务:护航第11军登陆任务,航空兵团由近地机场,海军沿长江溯江而上,疏通长江水路,会攻武汉。

总兵力: 计各型飞机500余架,各型舰艇120艘。总兵力近35万人。

其他: 武汉会战后期,日本第21军由台湾登陆广东,并攻陷广州。广州失守,对武汉会战影响巨大!
第二十一军 司令官 古庄干郎 中将 辖三个师团
(这个军不属于武汉会战序列,但其攻击广州的目的却是部分为了武汉会战)




6.2 武汉会战 中国守军 战斗序列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武汉会战总指挥 蒋介石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李宗仁
代司令长官 白崇禧 副司令长官 李品仙

第3兵团司令:孙连仲

第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 (兼)

第30军军长:田镇南
第30师师长:张金照
第31师师长:池峰城

第42军军长:冯安邦
第27师师长:黄樵松
独立第44旅旅长:吴鹏举


兵团直属 第26军军长:肖之楚
第32师师长:王修身
第44师师长:陈永

兵团直属 第55军军长:曹福林
第29师师长:曹福林 (兼)
第74师师长:李汉章

兵团直属 第87军军长:刘膺古
第198师师长:王育瑛


第4兵团司令:李品仙 (兼)

第29集团军司令:王赞绪

第44军军长:王赞绪 (兼)
第149师师长:王泽浚
第150师师长:杨勤安

第67军军长:许绍宗
第161师师长:官焱森
第162师师长:张竭诚

第11集团军司令:李品仙 (兼)

第84军军长:覃连芳
第188师师长:刘任
第189师师长:凌压西
新编第19师师长:黄固

第48军军长:张义纯
第173师师长:钟毅
第174师师长:张光玮
第176师师长:区寿年

兵团直属 第28军团军团长:刘汝明

第68军军长:刘汝明
第119师师长:李金田
第143师师长:李曾志
独立第27旅

兵团直属 第86军军长:何知重  
第103师师长:何绍周
第121师师长:牟庭芳


战区直属 第26集团军司令:徐源泉

第10军军长:徐源泉 (兼)
第41师师长:丁治磐
第48师师长:徐继武
第199师师长:罗树甲

战区直属 第21集团军司令:廖磊

第31军军长:韦云淞
第131师师长:林赐熙
第135师师长:苏祖馨
第138师师长:莫德宏

第7军军长:张淦
第170师师长:徐启明
第171师师长:漆道征
第172师师长:程树芬


战区直属 第19军团军团长:冯治安

第77军军长:冯治安 (兼)  
第37师师长:张凌云
第132师师长:王长海
第179师师长:吉星文

战区直属 第5集团军司令:于学忠

第51军军长:于学忠 (兼)  
第113师师长:周光烈
第114师师长:牟中珩


战区直属 第71军军长:宋希濂
第36师师长:陈瑞珂
第61师师长:钟松
第87师师长:沈发藻
第88师师长:钟彬


战区直属 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

第59军军长:张自忠 (兼)  
第38师师长:黄维纲
第180师师长:刘振三
骑兵第7师师长:张德顺
骑兵第13旅旅长:姚景川


战区直属 第45军军长:陈鼎勋
第124师师长:曾甦元
第125师师长:王仕俊
第127师师长:陈离

战区直属 第24集团军:顾祝同

第89军军长:韩德勤
第33师师长:贾韫山
第117师师长:李守维

第57军军长:缪澂流
第111师师长:常恩多
第112师师长:霍守义


战区直属 第27集团军:杨森

第20军军长:杨森 (兼)  
第133师师长:杨汉域
第134师师长:杨汉忠

战区直属 第17军团军团长:胡宗南

第1军军长:胡宗南 (兼)  
第1师师长:李正先
第78师师长:李文
第46师师长:黄祖勋

共23个军58个师


第五战区武汉会战作战任务: 负责大别山南北两翼及长江北岸的防务。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

第1兵团司令:薛岳

第20集团军司令:商震

第32军军长:商震 (兼)
第139师师长:李兆瑛
第141师师长:唐永良
第142师师长:傅立平

第18军军长:黄维
第11师师长:彭善
第60师师长:陈沛
第16师师长:何平

税警旅:蒋冗珂


第9集团军司令:吴奇伟

第4军军长:欧震
第59师师长:张德能
第90师师长:陈荣机

第8军军长:李玉堂  
第3师师长:赵锡田
第15师师长:汪之斌

第66军军长:叶肇
第159师师长:谭邃
第160师师长:华振中


第29军团军团长:王赞绪

第64军军长:李汉魂
第155师师长:陈公侠
第187师师长:孔可权
预备第9师师长:张言传

第70军军长:李觉
第19师师长:李觉 (兼)
第128师师长:顾家齐
第91师师长:冯占海
预备第6师师长:吉章简


第37军团军团长:王敬久

第25军军长:王敬久 (兼)
第52师师长:唐云山
第190师师长:梁华盛

第74军军长:俞济时
第51师师长:王耀武
第58师师长:冯圣法


兵团直属 第29军:陈安宝
第40师师长:李天霞
第79师师长:陈安宝 (兼)

兵团直属 第167师师长:赵锡光

兵团直属 预备第2师师长:陈明仁

兵团直属 预备第11师师长:赵宝昌

兵团直属 鄱阳湖警备部队



第2兵团司令:张发奎

第30集团军:王陵基

第72军军长:王陵基 (兼)
新编第13师师长:刘若弼
新编第14师师长:范南煊

第78军军长:张再
新编第15师师长:邓国璋
新编第16师师长:陈良基


第3集团军:孙桐萱

第12军军长:孙桐萱 (兼)
第20师师长:张测民
第22师师长:时同然
第81师师长:展书堂


第31集团军:汤恩伯

第13军军长:张轸
第23师师长:欧阳棻
第89师师长:张雪中
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

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4师师长:陈大庆
第110师师长:吴绍周

第98军军长:张刚
第82师师长:罗启疆
第193师师长:李宗鉴
第195师师长:梁恺
预备第13师


第32集团军:关麟征

第52军军长:关麟征 (兼)
第2师师长:赵公武
第25师师长:张耀明

第92军:李仙洲
第21师师长:侯镜如
第95师师长:罗奇


第11军团军团长:李延年(田家镇要塞部队)

第2军(兼田北要塞):李延年 (兼)
第9师师长:郑作民
第57师师长:施中诚

第54军(兼田南要塞):霍揆彰
第14师师长:陈烈
第18师师长:李芳彬
第43师师长:周祥初


武汉卫戍区司令:罗卓英

江北区指挥官:万耀煌

第6军军长:甘丽初
第93师师长:甘丽初 (兼)
第118师师长:王严

第46军军长:樊崧甫
第28师师长:董钊


江南区指挥官:周喦

第75军军长:周喦 (兼)
第6师师长:张珙
第13师师长:方靖
第50师师长:成光耀


武汉警备司令部:郭忏

第94军军长:郭忏 (兼)
第55师师长:李及兰
第185师师长:方天


武汉卫戍区直属 第37军军长:毛秉文
第92师师长:黄国梁

武汉卫戍区直属 湖北防空部队


战区直属 第30军团:卢汉

第60军军长:卢汉 (兼)
第182师师长:安恩溥
第183师师长:高荫槐
第184师师长:张冲
第49师师长:李精一
第102师师长:柏辉章

战区直属 第26军团:万福麟

第53军军长:万福麟 (兼)
第116师师长:周福成
第130师师长:朱鸿勋

战区直属 江西保安部队


共27个军65个师
第九战区武汉会战任务:负责武汉,长江要塞,及长江以南防务。



江防军总司令部:刘兴

第49军军长:刘多荃

马当守备区:第16军军长 李韫珩

湖口-九江守备区:第43军军长:郭汝栋

田家镇守备区:第73军军长:王东原

江防要塞守备司令:谢刚哲



海军总司令部: 陈绍宽

海空军武汉会战作战任务: 协同作战


总兵力: 各型舰艇40余艘,各型飞机200余架, 兵力近120万人



注:日军师团为基本作战单位,军为战略集团单位,军级番号一般为专门战斗编组,并不是永久性编制。
中国军队的军,师级编制参差不齐,平均而言,日军的甲种师团在人数上与中国的军级编制相当,乙种师团略少。
日军的师团级火力配属远远高于中国一个军的火力配属,甚至可能是中国若干个军的火力总和。

从上面战斗序列可以看出,日军师团 - 旅团 - 联队/步-奇-炮-及辅助兵种搭配非常整齐。
而中国军队番号众多,却是参差不齐,有的所谓集团军不过只有一个军,甚至不过就是1~2个师...人员编制尚且不齐,更不要谈火

力配属,和多兵种协同了。

相对而言,中国军队中央军稍好,但是战力仍然和日军师团级差距很大,杂牌军差距就更大了,海空军就只能是辅助作战了...

总之,中国兵力人数占优,这是主要的优势,但战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火力配属不足,兵种搭配也不到位。
中国军队看似兵力百万对阵日军35万,但是综合战力上还是不如日军的...
这也是中国百年内战,外战不断消耗,国力疲敝。还有中央压制地方军阀等等..诸多原因造成的...



但是...我军占尽地利,只要竭尽人力,天时必然归我...


...

(这一节写的殊为辛苦,数日来草写已然是四处搜索,比对。昨天下午又足足校对了近4个小时。
工作繁重,文字未完,今天也只能这样了...)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6 21:09 编辑

...
注: 这一节的目的是希图对会战战斗部署,战斗进程做主要概述,毕竟后面长篇大论难以得见会战的主旨过程..
也因此,此小节需要和后面章节同步完成...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7,武汉会战作战会要



7.1 武汉会战 攻击日军 作战会要



日军华中派遣军武汉会战主要分为南北两线:

南线:以第11军 - 冈村宁次中将指挥 - 为攻击主力:
其主要任务: 第11军从南京出发,沿长江西进,迂回武汉之南,切断粤汉线,实施战略主攻。

北线:以第2军 - 东久祢宫埝彦中将指挥,- 为辅助攻击:
其主要任务: 第2军从庐州出发,进抵大别山北麓,翻越大别山,直趋信阳,迂回武汉之北,切断平汉线,实施战略策应;

具体部署:

南线第11军:
沿长江南北两岸分别并进,同时攻击前进:

其中第6师团布署在江北,由安徽合肥南下,沿长江北岸桐城,潜山,太湖,望江、宿松,湖北黄梅、广济自东向西攻击,最后打开武汉的大门 - 田家镇。同时从北岸确保长江水运的安全;

其余4个师团和波田支队及海、空力量全部投入江南战场:

以波田支队为先头部队,第106师团为后续部队,沿安庆,马当,彭泽,湖口一线攻击前进,而后合击九江。
占领九江,疏通长江水路后,第11军第9,27,101师团于九江集结。建立九江为武汉会战第11军前进基地。

自1938年7月底,以江南4个师团并波田支队再兵分2路自九江进行南向,西向的同时攻击:
以波田支队,第9师团继续沿江西进,攻击至瑞昌一线。
以101,106师团沿南浔路,鄱阳湖西岸南进,进攻德安,并伺机攻占南昌。
以第27师团为战斗增援。




6.2 武汉会战 中国守军 作战会要


...



(注: 至1938年8月初,日军占领九江后)

未完,和后面详细过程同步...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9 12:57 编辑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8,一寸河山一寸血 - 武汉会战




日军武汉会战担任主要攻击任务的是第十一军,
(第十一军正式组建是在7月中旬,武汉会战从6月中旬开始,其时进攻日军并不是第11军编制,但是基本上也都是后来归属于第11军的部队,因此时间上虽然有些差距,也不做区别了)
其司令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冈村宁次中将,冈村宁次可以说对于中国非常之熟悉。早在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北伐的时候,冈村宁次就在北洋军阀孙传芳幕府担任军事幕僚。
日本陆军启用冈村宁次担任主攻武汉的战场指挥官,也正是看到了冈村宁次对中国的熟悉。

冈村宁次第十一军,辖五个师团,重炮旅团,并波田支队。其作战任务是沿长江两岸进攻武汉。
先来说这长江南岸的日军...

由于武汉战区距离南京等有大刑机场的城市路程过远,超越了可能的作战半径,于是一个具有机场,港口的大刑登陆场和能够建立野战医院,囤积武器弹药的前进基地就是必须的。长江南岸日军进攻部队的首要任务就是攻占安庆,并九江一线,作为武汉会战的前进基地。

执行攻击安庆任务的急先锋,是波田支队(相当于旅团)。波田支队又名台湾支队,本是占领台湾的日军部队,这次也被抽调加入武汉会战。波田支队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凶悍骁勇,以支队编制独立进行攻击任务,可见一斑(这个支队...可能并非都是日本人..sigh)。

波田支队由台湾跨海到大陆,并沿长江西上到芜湖。华中派遣军(其时,第11军尚未组建)命令波田支队攻取安庆,为武汉会战做准备。波田支队随即马不停蹄,由日本海军舰艇护送自芜湖沿长江溯江西上,于1938年6月11日夜在安庆登陆。

随着波田支队对安庆的登陆攻击,武汉会战正式开始!



8.1 失守 安马九

(莫怪我的标题,怎么第一仗就是这么丧气,出师不利!历史就是这样的...)


安庆守军乃是杨森的第27集团军,是为川军,杨森虽然顶着一个集团军司令的名号,但其实全部也就只有一个军 - 第20军,加上川军部队一直都是装备较差,纪律松散。这一次守卫安庆又被凶悍的波田支队趁夜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不及组织防守抵抗,仅仅一天时间,就弃城西撤。1938年6月12日,长江上的军事重镇安庆失守!


波田支队在安庆稍作修整,继续由海军舰船护送,以松浦淳六郎中将的第106师团为后续增援部队,溯江西上,进攻九江的长江大门 - 马当江防要塞。并于6月下旬抵达马当要塞外围封锁线。

马当要塞所在 - 马当矶- 位于江西省彭泽县东北端,长江南岸,距离彭泽县城大约30华里,距离九江市约80华里。矶头坐踞长江之滨,穿入江中,与对岸安徽的小孤山夹江而立,悬崖绝壁,是江边一座突兀100多米高的孤峰。此处为长江中游最狭窄处,宽不及500米,水流湍急,形势险要。是长江的一处咽喉要地。马当要塞由德国军事顾问设计,中国军队经营数月,耗资巨大,坚固异常,江中密布水雷;为搁浅江水,江底沉船及人工暗礁无数,据说几乎将长江拦腰截断,只留有可容一只舰船通过的闸门式通路。马当矶顶上设有重炮炮台,炮火封锁整个江面。真正是长江上一道无法逾越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要隘。也是阻拦日本海军的坚固堡垒。

马当.jpg

  马当矶

日军本也曾试图从江面打开缺口,由海军突击前进,但是推进极为缓慢,激战两天,先后有三艘汽艇被岸上炮火击沉,一艘运兵的战舰触雷沉没。江水中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实在太多,在火力封锁下又无法排除,波田支队以强攻的办法始终无法突破江面,不得不放弃。狡猾的鬼子于是又把作战焦点转向了陆路,准备迂回进攻。

马当要塞及附近的陆路守军 - 马当要塞江防守备司令部是以李蕴珩为军长的第16军,16军辖53师,60师,167师,部署在马当附近的香口,香山,长山,及近地彭泽县,以拱卫马当要塞。这样的防卫部署虽然不一定是固若金汤,但至少大可以迟滞日军一段时日...

可是,谁知道这16军的堂把子 - 李蕴珩偏偏在这抗战守土的紧急时刻,忽然对教育发生了兴趣。李蕴珩毕业于保定军校,可能是对蒋介石黄埔校长,学生成军的境界异常的向往,竟然于6月上旬办起了所谓的”抗日军政大学“,同时命令辖区所有军队军官,地方各级官员必须参加两个星期的集训。
尽管战事日紧,但是李蕴珩认为马当要塞的工事坚固,且有重兵防守,日军决不至很快得手。于是面对日军袭来,仍然决定于6月24日结业之日,举办盛大的毕业典礼,各级主官必须到会。
然后呢...大吃大喝一顿...

呜呼哀哉,谨慎防守,尚且战力不及,又总有这样的玩忽职守之辈。


正是6月24日凌晨,波田支队以小艇靠岸,偷偷从香口江边60师防区上了岸(日期如此巧合,必有汉奸),很快登陆成功。由于李韫珩等人都在开会,香口守军无人指挥,乱作一团,几乎一触即溃。波田重一随即带兵上岸,开始攻击要塞主阵地 - 香口,香山一线阵地瞬间丢失...

马当要塞另一处核心阵地 - 长山,守军乃是海军陆战队第二总队,总队长鲍长义,鲍长义本是海军军官,为防守长江要塞,依照海军部命令,拆卸舰炮,炸沉舰船,以阻塞河道,同时,以海军做陆军,护卫马当要塞。鲍长义对于李蕴珩办学好大喜功的胡闹举动,根本不与理睬,而是下令所部军官坚守岗位,均不得去参加所谓军政大学的结业典礼。6月24日,鲍长义在望远镜中看到香口阵地失守,长山阵地即将被围。立刻向要塞司令部李蕴珩报告求援。李蕴珩正在当校长的兴头上,听闻日军登陆,鲍长义长山阵地请求增援。竟然继续典礼...

鲍长义守卫马当要塞拱卫阵地 - 长山, 以阵地重炮与敌波田支队互相对射,波田支队组织敢死队,数次冲击长山阵地,均遭到猛烈炮火杀伤。波田重一不得不呼叫空军,海军舰炮的支援。一时间长山阵地落弹如雨...鲍长义率陆战队将士拼死还击。6月24日,长山阵地岿然不动。下午6时,委员长武汉行营来电,对英勇作战,抗敌有功的第2总队官兵予以传令嘉奖。

直至24日下午3时,酒足饭饱的李韫珩才赶回要塞司令部就任指挥位置,当天下午6时,蒋介石亲自打来电话,责令李韫珩立即派出援兵恢复阵地,李韫珩自知责任重大,命令第167师师长薛蔚英,率部立即增援马当要塞。随后,参谋次长白崇禧和长江江防总司令刘兴,连续发给薛蔚英两道紧急电令:要他率第167师“火速增援马当要塞”。

驻守彭泽县的薛蔚英第167师,距离马当要塞不过几十里,如果火速增援,还可一战。
谁知道167师师长薛蔚英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以躲避轰炸为由,不走大路争取时间,却选小路刻意蹒跚前进。数十里的增援道路竟然走了2天多的时间,至长山失守仍未到达...

6月25日,敌舰炮火继续向长山阵地猛烈轰击。武汉统帅部命令九江,南昌机场空军支援。
参加完结业典礼的16军各级军官此时也终于回到了防地,6月25日晨,16军60师,在空军的配合下,对失守的香口阵地进行反攻。我空军英勇奋战,配合地面部队,击沉敌艇两艘,重创一艘,反扑香口阵地。60师将敌击退至江岸,于中午收复香山、香口。下午,敌军舰不断增加,舰上敌兵纷纷登陆死战,香山、香口再度失陷。?

再说长山守军与敌海陆空军已经鏖战两天,打退了波田支队的数十次进攻,数百具鬼子尸体被留在了长山阵地之外,而自身也是伤亡重大,战斗力减弱,急待补充。阵地指挥官鲍长义屡次向军长李蕴珩请求派部队增援。但是增援的167师却在某条小路上迷了路...
鲍长义率海军第二总队官兵孤军奋战,盼援兵望眼欲穿...24日,25日,26日,虽偶有空军支援,但眼见就要弹尽粮绝...

6月26日,波田支队以小型汽艇爆破江面以打开水路,再以江边芦苇掩护,悄悄摸到长山西端藏石矶附近,而后于长山藏石矶近地实施强行登陆,并启用毒气弹攻击....藏石矶守军第7中队官兵几乎全部中毒身亡。只有数人挣扎着到鲍长义处报告:日军以毒气弹偷袭,攻破藏石矶阵地。

鲍长义眼见长山阵地防御工事被夷为平地,敌人四处威逼,危在旦夕,援兵无望,守无可守,这才不得不带着不足200人的剩余守军撤出了长山阵地...

直到26日,鲍长义以弹丸之地率一个总队(团)足足迟滞了波田支队 - 一个重装旅近三天时间。

香口,长山阵地相继失守,失去护卫的马当炮台很快就落入了敌手...
马当要塞遂告陷落。


蒋介石听闻自己寄予厚望迟滞日军,争取武汉防卫时间的马当要塞竟然只守了三天,大发雷霆,当下严命16军夺回阵地:“如有作战不力者、畏缩不前者,即以军法从事。”李蕴珩这才真的慌了手脚,指挥军队拼死进攻。更有从湖口增援的49军协同作战,试图恢复马当要塞阵地。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可惜马当要塞工事坚固,本是易守难攻,现在落入敌手,这攻守对调,夺回来是谈何容易,16军,49军虽竭尽全力争夺数日,香口阵地也曾一度夺回,但是日军后续部队106师团大批登路,终于徒劳无功,死伤惨重...最后不得不退守彭泽。


马当战后,武汉统帅部命令军法部宪兵部队将李韫珩、薛蔚英收监入狱。经军法审判,第16军军长李蕴珩以疏于防范,作战不力受到撤职查办的军纪制裁;薛蔚英以“畏敌如虎,贻误战机”罪名于8月15日在武汉被军法处决,167师番号也被撤销。成为继第88师少将师长龙慕韩后,抗战时间被军法处决的第二个黄埔军校一期生。


得手的波田支队一面以爆破方式疏通河道,然后和后续增援的第106师团立刻乘胜攻击彭泽。6月29日,彭泽失守,7月4日,湖口失守,进而威逼九江...

至此,九江以东,长江南岸沿线重要城镇已是一无所有...






马当失守,九江危急!

九江,古称浔阳,乃是长江重镇,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南有修河、潦河等水系,水路发达。这些水域对失去制空权,制海权的中国军队是天堑畏途,却是握有强大空军和海军的日军的黄金水道。1938年当时,中国的公路和铁路都不发达,仅有的几条线路又早已被我中国军队破袭干净,日军大吨位战斗补充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九江通江达海,有良好的深水码头,部队和物资的运输即使从日本本土起锚,航行十数日也可抵达九江。若是由东向西作战,背靠江湖。九江实在是一个良好的补给基地。同时,九江地扼鄂赣门户,战略地位也是极为重要。如九江失守,则日军西可逼近武汉,南可威胁南昌。

日方看中了九江的战略地位,中国军事统帅部自然也明白九江对于武汉会战的支撑地位。
九江属第九战区防区,第九战区以两个主力兵团在九江并周边要地呈T字形部署防卫:
第九战区第一兵团薛岳所部沿南浔线(南昌 - 九江)并鄱阳湖西岸布防,第二兵团张发奎所部沿湖口-九江-瑞昌长江南岸布防。

马当失守,湖口失守,第九战区更是严阵以待,九江及周边地区数十万中国军队正在等待着一场残酷血战...


日军第十一军此时正式组建完毕,岗村宁次也走马上任第11军司令官,并将军指挥所于7月下旬移驻湖口!
冈村宁次随即命令101师团进驻湖口,接替第106师团的守备任务,命令刚刚攻陷湖口正在修整的106师团,波田支队,并海空军协同作战,全力攻击九江...

负责九江防务的是第九战区第二兵团司令张发奎。 张发奎是北伐名将,早年曾任过孙中山警卫团营长,北伐时任有“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冈村宁次和张发奎在北伐时期曾经有过一次对手戏,其时张发奎带兵正是于九江附近攻击北洋军阀孙传芳,而冈村宁次是孙传芳的军事参赞,结果孙传芳部队不敌,节节败退。岗村宁次也是化妆才逃脱了被俘的命运。

冈村宁次做参谋输给了张发奎,看看这一次做主将又是如何...

张发奎出任第2兵团司令官后,于7月15日到达九江,即严令部下做好迎击日军的准备。由于九江临江靠湖,利于日海军舰队和空军飞机发挥其海空优势。所以张发奎认为,守城有相当困难,必须在九江西南丘陵地带设立二线预备阵地,一旦九江失守,可以作节节抵抗,以更有效的牵制和消耗日军。

但是,蒋介石却命令必须固守九江,张发奎只好按照这一决策来进行军事部署:
九江城防以第4军商震部主力于狮子山一线占领阵地。以第70军李觉部驻守在九江城东郊马祖山一线。
以64军李汉魂部固守九江城区,其中预备第9师固守九江正面江岸。第187师固守九江以西江岸。


又是波田支队,7月下旬,月黑风高之夜,悄悄的弃路登舟,从湖口再一次潜入了鄱阳湖,向九江逼近...

鄱阳湖实在是太大了,波田支队不断更换登录地点,如果碰到中国军队的警觉防守和有效抵抗,立刻换一个地方尝试...
终于,1938年7月22日夜,波田支队在九江东南的姑塘地区找到机会,强行登陆...
待姑塘守军发现,波田支队已经靠上滩头,大批日军如潮水般涌出运兵舰艇,冲向滩头阵地... 姑塘守军即刻还击,阻击日军的登陆。日军掩护的舰船在鄱阳湖游弋了半夜,终于找到了姑塘这个焦点,于是舰船炮火蜂拥而至...天亮后,日军飞机又一波接一波的轮番而至。滩头阵地守军预11师一个营的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第二兵团司令张发奎得到姑塘滩头危急的消息,立刻命令预11师反击滩头将日军,将其赶下水,同时加派15师,128师等紧急增援姑塘。
日军强占了滩头阵地,舰船炮火更是封锁了通向姑塘滩头的所有道路,奉命增援的15师和128师被压在通往姑塘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根本靠不了前;预11师的反攻部队虽然靠近滩头,但兵少力孤,装备又差,几次反击都未能奏效。23日激战一天,大批日军运兵船陆续靠岸。至24日,波田支队全军登陆,后续的106师团也开始陆续登陆...眼看姑塘登陆场越发稳固,预11师终于回天乏力,败退九江城。24日10时,14时,又有日军分别在九江西北部的小池口和其他地点登陆...

登陆日军占领姑塘,随即向九江城区攻击前进, 日军飞机,鄱阳湖舰船更是开始轰炸九江城区。
7月24日,冈村宁次派100多架次飞机对九江城区狂轰滥炸。25日拂晓,出动海军扫雷队在九江城区江面上强行扫雷作业,并炮击江岸制高点锁江楼宝塔,塔身中了3炮,向东北方倾斜,中国岸基炮兵阵地立刻予以还击。

九江城区锁江楼一线的长江南岸守备由预9师负责,预9师少将师长张言传,黄埔二期生,隶属第2兵团64军李汉魂部,张言传是陈诚的嫡系心腹将领,所部预9师受到陈诚的特别关照,武器配置、兵员素质都较好,战斗力强。
7月25日凌晨,日10多艘军舰驶入九江城区江面,以舰炮火力轰击预9师江岸阵地,并有多波次日军飞机轮番呼啸。近午时分,日舰施放烟幕,然后以多艘橡皮登陆艇满载日军向四码头冲来。张言传带领官兵沉着应战,以轻、重机枪等火力一齐封锁江面,日登陆艇沉没数艘,百余名日军落水,其余日艇急忙后逃。中午12时,日舰再放烟幕,又有数十艘皮艇企图强行登陆。激战4小时,日艇被击沉数只,但是终于有3只靠上了滨江路,百余日军向撒欢的野猪一样冲上街面。张言传立刻命令刺刀上枪,誓将上岸之敌赶下水,士兵们怒叫声中冲出阵地,与上岸日军展开近身格斗。一番短兵相接,登陆的百余名日军全数被歼灭在预9师沿江阵地。
波田重一见攻四码头屡屡受挫,掉转方向改攻龙开河口。龙开河是内湖水流入长江的一条河港,自南向北与长江相通。25日下午,日舰放下全部皮艇,在强大的飞机、舰炮火力支援下,向龙开河口冲来。驻守该阵地的预9师26团官兵在龙开河两岸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混战中,日军一部终于在龙开河西岸登陆成功,随即冲向龙开河铁桥。铁桥上,预9师与日军拉锯争夺,一直鏖战至黄昏。奈何后续日军源源不断的冲上铁桥,预9师只得退守龙开河东岸,与日军隔河对峙。

至25日夜,日军由多处登陆点陆续登陆九江,波田支队,第106师团队对九江开始发动全面攻击,逐渐迫近九江城区...


九江城越发危急,摆在第九战区第二兵团司令张发奎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誓死保卫九江,不记后路,与冈村决一死战;而第二条路就是放弃九江城区,退守第二线阵地逐次抵抗。
在这种不利战况下,张发奎认为:日军已经登陆成功,江湖舰炮火力更是可以覆盖城区,没有制空权的形势下,九江实际已很难固守,为保守赣北、鄂东主要阵地,不宜再向九江投入兵力,以免再次上演淞沪会战中被日军强大火力聚集消灭的悲剧,而徒增损失。

然而,蒋介石战前严命:九江城不得放弃,必须竭力固守。张发奎在事实与命令面前左右为难。
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张发奎终于最后决定:第2兵团调整部署,放弃九江城区。
1938年7月25日晚22时10分,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向守城各军下达了撤退命令:
除以第4军附第155师立即占领狮子山、张家山阵地,阻击南下日军,掩护撤退之外,其他各军主力立即退守牛头山、金官桥阵线;第25军退守星子、东孤岭一带阵地。


正在和部下对着地图详细谋划,预备组织突击队趁夜偷袭龙开河铁桥,收复失地的预9师师长张言传突然接到军长李汉魂的来电:
命令:你师应于明(26日)2时开始沿十里铺、莲花、向赛阳转进。后卫部队不得早于明5时前通过十里铺”。

25日夜至26日凌晨,第2兵团九江守军全线后撤,向牛头山、金官桥、千里山、城门湖等二线阵地转进。

26日,106师团、波田支队趁势向九江全城进攻。至1938年7月27日,日军完全占领九江城区,九江沦陷!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22 18:59 编辑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12.13 - 纪念抗战 - 武汉会战




8,一寸河山一寸血 - 武汉会战



8.2 阻击 南浔路



九江沦陷,岗村宁次趾高气昂的进了九江城。
这时的冈村宁次可以说春风得意,这上任第11军司令官之后的第一个重大战事 - 攻占九江,虽然日军也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是毕竟数日内就完成了占领九江。冈村宁次登楼望江,似乎看到了南昌,武汉就在眼前,想着若能以武汉战事解决中国问题,这样的巨大功勋在日本陆军也定然是首屈一指了,冈村宁次很得意,大有踌躇满志之激动...

安庆,马当,湖口,九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相继沦陷。日军虽然在攻占马当要塞,九江登陆战远不如占领安庆那么顺手,损失不小。比如波田支队连番强攻,已然是战力消耗殆尽,不得不修整补充。但是无论如何已然实现了武汉会战第一步攻取安庆九江一线,疏通水路,建立前进基地的战斗目的。至此,下游至九江的长江水路已经疏通,补给和增兵自可溯江西上,直达九江。现在的形势对日军而言,应该说进展顺利,一切都是在按照计划进行着...

但是,此次会战为双方倾力一战,投入兵力之多为历史之最。攻占九江,对于日军的“汉口作战”而言只是开辟前进阵地的序幕之战。日军还需要一个相对安全,交通便利、并且能大量集结和展开兵力的区域,日本华中派遣军认为:从地形上看,最理想的集结地就是鄱阳湖以西、南浔铁路一带。占领了这个地区,既可利用南浔铁路机动部队,亦可利用铁路,长江和鄱阳湖水路提供及时和充分的补给,而且南浔路周边的九江,瑞昌、德安乃至南昌等城市也便于大部队集中。此外,部队集结在这一带,背后有鄱阳湖自然掩护,更可免除后顾之忧。

于是,攻占九江以南,南浔路一线,以扩大日军登陆场和部队集结运转区域,就成了日军武汉会战 - 江南进攻的下一个作战目标。

但是对于冈村宁次而言,还有更加急迫和实际的事情: 第11军虽然占据了九江城,但中国军队是主动撤退,并未受到很大损失,我军的二线阵地从西到南环伺着九江,距城区都不过几十公里,时刻准备着反攻九江。日军要想把九江建成武汉会战真正的作战基地,至少要把这两个方向的国军击溃驱走。然后才能有效的展开华中司令部扩大纵深,建立大规模登陆场和集结地的部署。


为此,冈村宁次重新发布命令:以九江集结兵力,再次兵分两路,分别向南,向西攻击前进:
命令完成修整补充的波田支队继续由海军护送,向西往瑞昌方向攻击;
命令松浦淳六郎第106师团沿南浔线向南攻击,打通交通路,并占领主要城市 - 德安!

冈村宁次此番部署,还做着美梦呢,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一般都是在重要城镇,凭借坚固的水泥工事进行。而乡野荒山大多都是唾手可得。
这向南攻击,肯定不会遇到太强悍的阻击,说不定很快就能直抵南昌,伺机攻占。然后再从南向西,北迂回至武汉方面,武汉会战就更是水到渠成了...

可是,很快,冈村就知道自己这一次想错了...


武汉会战的序幕至此已经完全拉开,下面看第九战区薛岳将军血战南浔线!



日军占据九江,冈村宁次所辖波田支队,第106师团再次整军分南,西双向攻击前进,而其他第101,第9,第27师团源源不断向九江集结。
对中国而言,日军重兵集结,无论西进武汉,南下南昌...都是危急万分...


先说日军南下的第106师团,

日军第106师团,师团长松浦淳六郎中将,兵员全部来自熊本、鹿儿岛等九州各县,也称熊本师团。日本九州地区是日本武士的辉煌之地,当年蒙古大军登陆日本,遇到了日本武士的顽强抵抗,最终功败垂成,就是在九州地区栽的跟头(主要是碰上了海上飓风,登陆不成。即日本自己所谓的“神风”)。九州地区历来以民风剽悍、好勇斗武著称于全日本。
106师团此次自九江南下南浔线,其首要任务是冲击九江南面的我军二线阵地,然后沿南浔线攻占德安。


九江南面 - 鄱阳湖西岸和南浔路沿线,属于薛岳第一兵团防区。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字伯陵,汉族,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人。原名薛仰岳(因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其父敬仰民族英雄岳飞而起名薛仰岳)。薛仰岳后改名薛岳,以示不仅仰慕岳飞,更将身体力行。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回粤后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第一营营长(孙中山警卫营三个营长:张发奎,薛岳,叶挺)。北伐初期任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红军长征的1935~1936年,薛岳是进行围追堵截红军的主要执行人。抗战开始,薛岳以第19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应蒋介石征召,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期间,薛岳受命加入第三战区(徐州战区),并指挥豫东-兰封战役,重创土肥原师团。武汉会战开始,薛岳受命第一兵团司令,归入新成立的第九战区。负责防卫长江以南的鄂南,赣西地区...

八年抗战,薛岳将军先后参加和指挥了淞沪,徐州,武汉,三次长沙,南昌,上高,长衡,常德保卫战等多次重大会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此次武汉会战,薛岳第一兵团奉命防卫九江以南方向 - 南浔路(武昌-九江),瑞武路(武宁-瑞昌)及鄱阳湖西岸地区,并确保南昌安全。
薛岳对此次武汉防御会战的基本精神是“北守西攻”:即在南浔铁路线上背南面北,采取固守,以牵制日军,保卫南昌;对沿瑞(瑞昌) 武(武宁)路、瑞(瑞昌)通(通山)路西进的日军,采取攻势,协同沿江方面(第二兵团张发奎部)的作战,并相机歼灭敌人。



守卫九江南向外围马鞍山,金家岭,金官桥一线的是第一兵团第4军,第64军,第70军。
106师团出了九江,首先碰到的就是第4军。第4军军长商震不负铁4军的威名,指挥4军将士死守马鞍山防线,直接给106师团的松浦淳六郎挂了‘此路不通’的招牌。松浦师团强攻硬打了好几天,就是过不去。
松浦一看,打不动,换地方,不跟这里耗着了,于是绕道金官桥。于是,106师团就与金官桥守军 - 李觉的70军撞在了一起。

李觉的70军在九江保卫战时候是九江东郊的守军,驻守在九江城东郊马祖山一线。波田支队自姑塘登陆以后,70军奉命增援,李觉派出所部128师支援姑塘。但是没想到日军舰炮火力凶猛,完全封锁了到姑塘的道路,128师不仅寸步难进,其中一个新兵团被日军舰炮完全给打懵了,结果带动整个128师一触即溃。九江失守。武汉统帅部追究第九战区70军增援防务不当,撤消了128师番号。李觉感到很窝囊。好在兵团司令薛岳重新划拨了一个师,70军这才恢复了元气。

70军这次防务阵地是金官桥一线,金官桥周边是庐山北麓余脉降低直至平川的坡地,峰峦错落,岩壁危耸。李觉亲自勘察地形,认为这是打阻击的好地方。李觉和部下商量,沿山地组织防御阵地,规划交叉火力网。摩拳擦掌,这次一定要好好的出出九江城里憋下的恶气。


松浦淳六郎和他的第106师团丢开了第4军方向,自8月初开始攻击金官桥。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越过金官桥竟然如此困难,直到8月下旬,近一个月的时间,松浦106师团几乎寸步未进!

1938年8月1日,金官桥守军李觉第70军与松浦淳六郎第106师团开始接火。

日军的阵地进攻基本都是遵循日本军队教科书式的攻击模式: 他们并不着急投入兵力,而是充分利用炮火优势,飞机,野战重炮,中小型山炮,如果舰船炮火能够到的也一起上,地毯式狂轰乱炸。松浦就是如此这般的对金官桥我70军守军阵地进行了持续2天的疯狂轰炸。金官桥桥一线山头阵地一时间烟尘蔽日,火光冲天。等到炮弹打得差不多了,8月3日,松浦淳六郎开始投入步兵进攻。70军在承受了2天的猛烈轰炸之后,损失也是巨大,李觉命令前沿阵地守军重新抢修阵地,等待来敌。待放敌至数十米距离,焦土中的火力开始猛烈反击。106师团的日军没料到还会遇到如此猛烈的抵抗,吱哇喊叫,部队就是冲不上去。松浦淳六郎令几名联队(团)长亲自到阵地前沿督战。然后命令炮兵继续轰炸。8月4日,70军前沿阵地已被日军炸得天翻地覆,寸草不留,但仍牢牢控制在70军手中。松浦淳六郎不惜血本,加大攻击力量,把1个联队主力及配属的1个坦克大队尽数投入70军正面,发起猛攻。然后严令日军各大、中、小队长亲自带队攻击,雪亮的指挥刀威逼着日兵冒死冲击,终于冲开了一个突破口。李觉见状,紧急命令预备队反击,双方于是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混战。70军有预备队战力旺盛,日军攻击部队又被打了下去。8月5日,松浦淳六郎再次猛扑金官桥阵地,这一次松浦穷凶极恶的开始施放大量毒气。70军守军猝不及防,当即有百余人中毒倒地,前沿阵地陷入混乱。李觉见势不好,急令114团组织反击。战斗中,114团团长中弹殉国,官兵失去指挥,渐渐混乱,反击最后失利。

李觉见阵地已难重新组织,于是命令前沿阵地守军撤往主阵地。

松浦淳六郎苦战5天,终于拿下了70军的前沿阵地。他认定国军已是强弩之末,要乘胜越过金官桥。于是命令各联队不许休整,一鼓作气继续攻击国军主阵地。
可是,松浦这一次陷入了更加强悍的抵抗,70军主阵地工事完备,人员充实,火力更加密集,侧翼数座山头上又都有伏兵,有效支援主阵地防御。松浦淳六郎的进攻在正面是举步艰难。而侧翼鸡窝岭的重机枪、迫击炮弹又像雨点般从天而降,进攻日军伤亡惨重。松浦淳六郎气急败坏,转攻70军侧翼阵地,以图先解除侧翼威胁。却又被更多的侧面阵地打得乱七八糟。松浦淳六郎此时意识到:地形很是不利,而对手又是个山地战专家。阵地环环相扣,互为支援。坦克上不去,步兵冲锋不过是靶子而已。

松浦一时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官兵也受到很大震撼。攻势陷于停顿。

松浦淳六郎苦战近10天,手下的军官死伤上百,士兵伤亡近半,终于被阻于金官桥阵地,不能前进一步。

8月中旬,半残的第106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向第11军冈村报告:
“本部队遭受当面敌军强韧抵抗。伤亡惨重。迄今为止,我部所属各部中、小队长一级的伤亡已达半数,佐级以上军官已有8人伤亡。部队急需补充支援”



冈村宁次接连接到松浦师团前进受阻的报告,开始感觉到郁闷了。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106师团的军官竟然伤亡半数...冈村宁次此时开始明白:中国军队放弃九江,为的就是依靠山地,丘陵发挥更大的力量。看来只靠106一个师团,南浔线是打不通的...


岗村决定 增兵!




本节未完...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预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预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1
预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2
预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2
预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5:42
为文字连续,占楼15层!
作者: 西夏名猪    时间: 2009-12-13 15:48
这得顶,便于楼主创作,我把沙发删了。。。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3 16:52
多谢明珠捧场...
肤浅分析,但确实写的辛苦,今天周末在家,用了整个下午3个多小时时间才勉强整理清楚武汉会战双方战斗序列..

武汉会战规模庞大,不知道能否完成..
尽力吧...
作者: boy77    时间: 2009-12-14 04:14
你真应该到国防大学战役教研室去做个研究生
现在这帮家伙整天琢磨怎么搞炫,怎么搞这科技那先进
对战役战术研究的基本热情都很是缺乏
作者: 村长    时间: 2009-12-14 10:16

拜读。
作者: 一抹蓝云    时间: 2009-12-14 10:28
难得又见楼主长篇巨制啊,继续跟读啊

国耻难忘,警钟长鸣!
作者: gunsmoke    时间: 2009-12-14 11:02
武汉空战,建议楼主加入章节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4 15:30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4 16:02 编辑

谢谢楼上顶贴,

武汉会战中国空军很牛,我知道有一个沈崇海...
不如请gunsmoke 帮忙续写一节: 武汉上空的鹰...


列完了武汉会战战斗系列,这里面有不少牛人,牛部队......
日军序列里面也有不少战阵之外的恶魁,比如第6师团,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凶手...

有兴趣的可以侃侃..

hehe,欢迎!
作者: 博文妈妈    时间: 2009-12-14 19:49

拜读。
村长 发表于 2009-12-14 10:16


作者: 小熊妈妈    时间: 2009-12-15 11:11
谢谢楼主的文章
做为一个中国人
每每到9.18、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我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复
都说遗忘过去意味着背叛
可随着时间流失
战争的记忆、战争的创伤渐渐被新一辈人遗忘、淡化
我觉得可怕
仇恨可以通过相互的理解、交流消弭
但曾经亡国灭种的惨痛永远也不能忘记
正如楼主说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
做为后人
我们要对得起先烈
作者: gunsmoke    时间: 2009-12-15 12:24
本帖最后由 gunsmoke 于 2009-12-15 12:59 编辑
谢谢楼上顶贴,

武汉会战中国空军很牛,我知道有一个沈崇海...
不如请gunsmoke 帮忙续写一节: 武汉上空的鹰...


列完了武汉会战战斗系列,这里面有不少牛人,牛部队......
日军序列里面也有不少战阵之外的 ...
玉儿 发表于 2009-12-14 15:30

蒙楼主垂青,续写不敢当,续贴吧。呵呵
作者: gunsmoke    时间: 2009-12-15 12:45
本帖最后由 gunsmoke 于 2009-12-15 12:52 编辑

此转帖部分为记叙文体裁
部分源自中华民国空军战史
http://air.mnd.gov.tw/publish.aspx?cnid=952&Level=3
二一八武漢空戰

時間: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

地點:武漢

作戰經過:

日本軍閥侵略目標指向武漢,我空軍駐守漢口的第四大隊嚴陣以待。二月十八日,當我防空情報偵知日軍驅逐機二十六架,掩護轟炸機十二架向武漢方向進犯。李桂丹大隊長據報,立即令全隊所屬三個編隊陸續起飛迎戰。

第一編隊由李大隊長率E-15機十一架,成人字型,高度三千呎,在漢口西南方迎敵,二十二隊隊長劉志漢擊落敵驅逐機一架,而座機發動機爆炸,安全跳傘。副隊長鄭少愚,座機受創,安全迫降。張光明座機亦被擊中安全返場,馮汝和擊落敵機二架,張明生擊落敵輕轟炸機一架,吳鼎臣擊落敵驅逐機一架之後與另一機相撞跳傘機毀人安。

第二編隊由董明德率E-16機十架,採字人型編隊, 高度三千五百呎,在機場西北迎戰日機,柳哲生擊落一架。董明德、楊孤帆、柳哲生、劉宗武共同擊落一架。李文痒、楊孤帆、王特謙、韓參共同擊落一架。王遠波、龔業悌、王特謙共同擊落一架。

第三編隊由呂基淳自孝感率E-15機八架趕回支援,高度三千英呎,至漢口機場北方見我方二十二隊數機與敵機正酣戰中,當即趕去迎擊,劉宗武、信壽僎各擊落敵機一架。王玉琨擊落兩架,座機受傷迫降,右腿受傷。

戰果:共擊落日機十二架。我軍陣亡:李桂丹、呂基淳、巴清正、王怡、李鵬。

四二九武漢空戰

時間:民國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

地點:武漢

作戰經過:

我空軍判斷敵機將於四月二十九日其天長節當天進擾武漢。乃決定集中兵力備戰。兵力部署:於漢口機場有第四大隊E-15 機 9架,E - 16機7架,與廿四隊E - 16機2架以及俄志願隊:E - 15機23架,E-16機16架,在孝感機場有第三大隊抽調,E-15 機4架及第十七隊E - 15機6架準備支援。

第四大隊長毛瀛初率E - 15機九架,命劉志漢與劉宗武率部先行起飛迎敵,遇日機二十餘架來犯,乃展開以寡擊眾之戰鬥。劉志漢、楊慎賢、劉宗武各擊落一架。劉宗武另擊落一架,其座機亦受創。董明德率部與二十四隊及四大隊E - 16機巡弋機場,俄志願隊偏離後迴轉在梁子湖上空加入空戰。武昌高砲向漢陽上空射擊,敵機被其擊落兩架。

俄志願隊在武漢上空加入戰鬥後共擊落日轟炸機六架,驅逐機七架。

第三大隊E-15機四架與十七隊機六架合隊前來支援,以六千五百呎高度於四大隊編隊之後上方,跟隨巡邏。至武漢之南,大隊長岑澤鎏,發現敵轟炸機,當即射擊,敵機冒煙,其餘隊員加入殲敵。副大隊長李嘉勛、隊員莫大彥各擊落轟炸機一架。

戰果:此役共擊落日機廿一架,含驅逐機11架,轟炸機10架。我方損失12架,陳懷民烈士在座機受創後,隨即加足油門,撞擊日機同歸於盡,壯烈犧牲。
八三武漢 空戰

時間:民國二十七年八月三日

地點:武漢上空

作戰經過:

民國二十七年六七月間,我空軍在長江上空英勇奮戰,給敵陸、海軍不斷的打擊,因此敵人屢次派戰機擾亂我武漢空軍根據地,於是第十一大隊自前線回師武漢,在八三戰役,予以敵人嚴重打擊。

其中,飛行員陳瑞鈿因子彈告罄,乃奮其神勇,加足油門與敵機相撞,敵機墜毀人亡,而飛行員則巧妙跳傘,安全降落。另一飛行員劉領陽奮勇擊落一敵機後,為其他敵機所襲,座機受傷,墜入江中,但劉君為歸國僑胞,素擅游泳,卒能無恙歸來。
作者: gunsmoke    时间: 2009-12-15 12:50
本帖最后由 gunsmoke 于 2009-12-15 12:53 编辑

此部分为演义体裁
来自 云台书屋 武漢上空的較量——抗戰時期的武漢空中保衛戰
http://www.b111.net/junshi/sjbn/007.htm

1938年春。本該是花紅柳綠、鳥鳴鶯啼的季節,然而,日寇鐵蹄踐踏下的中國大地,山河破碎,到處是戰火,到處是狼煙。上海大火燃燒了半個多月,綿延數公里;南京被夷為一片廢墟,大街小巷,陳屍遍地……

  中國軍民沒有被嚇倒,他們在呼喊,在戰鬥。

  繼筧橋空戰取得6比0大捷之後,在滬、寧保衛戰中,中國空軍一個多月內連續擊落日機60餘架,使侵略者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效地遏制了日本空軍的囂張氣焰。1938年春天,中國空軍的勇士們再接再厲,在武漢上空驅雲逐霧,再次讓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取得了令國人引以為豪的戰績。

  蘇聯空軍雪中送炭

  1937年11月,上海、杭州相繼陷落,中國守軍被迫後撤,日軍乘勢直逼南京,華東地區的形勢越來越對中國軍隊不利。此時,英、美等國不僅坐視不救,反而企圖同日本妥協。最後,還是社會主義的蘇聯首先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

  早在1934年10月,蔣介石考慮到一旦抗戰全面爆發,中國將難以從海上獲取外援,因而私下派清華大學教授蔣廷黻赴蘇,同蘇聯外交副人民委員斯托莫裡雅科夫密談,希望改善中蘇關係,從蘇聯獲得軍事援助。之後,蔣介石又多次派人同蘇聯方面接觸。蘇聯從自身防衛的需要出發,也願意援華抗日。

  1937年4月,蘇聯駐華大使波戈莫洛夫通知中國政府,蘇聯已決定向中國出售飛機和坦克,並提供5000萬美元的貸款。但中國方面卻沒有回音。

  直到"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才感到形勢嚴峻。1937年8月20日,蔣介石致電駐蘇大使蔣廷黻: "沈德燮處長想已到莫(斯科),請兄介紹其與俄政府洽商飛機交涉,現最急需用者為驅逐機200架與重轟炸雙發動機100架。"

  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此後,蘇聯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並派遣軍事專家和志願航空隊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

  1937年10月,從蘇聯的阿拉木圖經蘭州到漢口的航線通航。10月下旬,第一批蘇聯志願航空隊先後到華。第一批共有空、地勤人員254名,分別組成以基達林斯基領導的轟炸機大隊和庫爾丘莫夫為首的戰鬥機大隊。途經涼州時,庫爾丘莫夫不幸因飛機失事殉職,普羅科菲耶夫接替指揮戰鬥機大隊。此後,蘇聯志願航空隊的兵力不斷擴充,最高峰時,達到戰鬥機、轟炸機各4個大隊。

  蘇聯志願航空隊的成員採取輪換形式,先後在華參戰的有2000多人,像日加列夫、雷恰戈夫、阿尼西莫夫、波雷寧、特霍爾、赫留金、布拉戈維申斯基等著名空軍將領都曾來華與日軍作戰。

  蘇聯的援助,對中國空軍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當時,中國空軍的飛機在淞滬會戰中幾乎拼光,急需補充。本來中國空軍已向歐美國家訂購了363架飛機,但到1938年4月僅得到85架,其中還有13架未裝好。而在這關鍵時刻,蘇聯的大批飛機卻源源不斷運進中國。到1938年2月止,蘇聯出售給中國的飛機為232架,合2254萬美元。其中戰鬥機156架,輕轟炸機62架,重轟炸機6架,教練機8架。

  得到蘇聯援助的中國空軍實力大增,到1938年2月,共有作戰飛機390架。其中,驅逐機230架,轟炸機160架。

  中國空軍裝備的驅逐機大部分是蘇聯援助的И-15和И-16。И-15為雙翼驅逐機,轉彎半徑小,機動靈活,但航速較慢。И-16是單翼驅逐機,航速達到每小時480公里,但機動性差。兩種驅逐機都裝有4挺"司卡斯"高射速機槍,這種機槍每分鐘可發射1800發子彈。

  空戰時,通常И-15和И-16聯手迎敵,一般是И-15與敵機纏鬥,И-16從高空俯衝,追殲逃敵。

  中蘇空軍聯袂作戰,士氣大振,使日本陸、海軍飛機損失劇增,日本航空隊被迫將基地後撤500公里。

  1938年3月,為了充分發揮空軍的威力,配合陸軍作戰,中國空軍在南昌設第1路司令部,協同第3、第5戰區作戰;在廣州設第2路司令部,協同第4戰區作戰;在西安設第3路司令部,協同湖北、四川以北地區的中國軍隊作戰。張廷孟、劉牧群、田曦分任各路司令。

  航空委員會不久也進行了調整。周至柔調任空軍軍官學校教育長,錢大鈞接任航空委員會主任,毛邦初任軍令廳廳長,黃光銳任軍政廳廳長,黃秉衡任總務廳廳長,黃鎮球任防空廳廳長,簡樸任政治部主任。此外,航委會特務團擴充為特務旅,萬用霖任少將旅長。航委會機關初設漢口,後移衡陽,再遷貴陽。

  調整後的中國空軍更加精幹。此後不久,中蘇空軍勇士在武漢上空並肩作戰,給予日本侵略者迎頭痛擊,打了一個又一個漂亮仗。

  12分鐘擊落12架敵機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國民黨政府被迫遷都重慶,但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和一些機關仍留在武漢。作為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抗戰物資集散地的武漢三鎮,這時已成為日本侵略軍攻擊的主要目標。

  侵華日軍佔領南京之後得意忘形,更加肆無忌憚,擬制了一個進一步溯江西犯攻佔武漢三鎮的作戰計劃。在他們調集大軍向徐州進攻的同時,日軍航空兵開始了對武漢的空中轟炸襲擊,企圖摧毀中國軍隊的作戰指揮機構、軍工生產基地、空軍機場等,以癱瘓中國軍隊的交通運輸,為日軍地面部隊大舉進攻武漢創造條件。

  1938年2月18日,武漢地區晴空少雲,寬闊的長江上空空氣清冷,江面上風平浪靜,舟楫稀疏。地處中原地區的武漢市,雖然離當時的抗日前線還有幾百公里,但這年的春節,當地老百姓根本沒有心思過。日本侵略軍的飛機不時地靠近武漢進行偵察騷擾,空襲警報聲不絕於耳,戰爭的陰雲籠罩著整個武漢三鎮。武漢軍民也在加緊進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準備。

  就在這一天,日軍開始了對武漢的大規模空中襲擊。中午12時許,日軍的26架戰鬥機和12架轟炸機,在安徽和江西的交界處會合後,擺著長蛇陣直撲武漢。

  日軍用於這次空襲的轟炸機和戰鬥機,都是剛剛裝備部隊不久的新式飛機,其中九六式戰鬥機1936年才正式投產。該機長7.71米,翼展11米,乘員1人,最大時速409公里,最大航程1311公里,機上裝有兩挺口徑為7.7毫米的機槍,並可攜帶兩枚小型炸彈。

  敵機來襲的消息迅速傳到設在漢口機場的中國空軍第4大隊指揮所,大隊長李桂丹急令第4大隊所屬的第21、22和23三個中隊,立即全部起飛,迎戰日機。

  儘管這已不是第一次出戰,但李桂丹此時此刻心情仍很激動,他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自己的同鄉、好友,第4大隊前任隊長高志航慘死在日軍轟炸之下的悲壯情景。

  第4大隊組建於1936年10月15日,原駐紮在河南周家口機場,1937年8月14日,在大隊長高志航的率領下開赴華東抗日前線。同一天,第4大隊在杭州首次與日機交戰,就取得6比0的戰績。此後,第4大隊越戰越勇,又連續擊落幾十架日機。不幸的是,11月21日,高志航大隊長正準備率領轉場至周家口機場的第4大隊起飛迎敵時,一群日軍攻擊機突然飛臨機場上空。罪惡的彈片射進高志航的身軀,鮮血染紅了座艙。高志航英勇獻身,犧牲時,他的雙手還緊緊握著飛機的操縱桿。

  高志航犧牲後, 李桂丹接任第4大隊大隊長的職務,他把第4大隊改名為"志航大隊",立志要為死去的同鄉、戰友報仇。

  機會終於來了。

  12時45分,第21中隊的10架И-16驅逐機首先從漢口機場起飛。接著,李桂丹率領第22中隊的11架И-15驅逐機跟隨起飛。與此同時,第23中隊8架И-15驅逐機也從湖北孝感機場起飛。

  然而日機來得太快,第4大隊剛在漢口上空集合,尚未編好隊,大批日機已逼近武漢上空。平方位為武漢東南,高度約4000米。李大隊長當機立斷,指揮戰機立即投入戰鬥。第22、第23中隊擔任主攻,第21中隊負責掩護。頃刻之間,一場激烈的空戰打響了。

  中國空軍使用的И-15和И-16驅逐機是清一色蘇制裝備,與日軍的九六式戰鬥機相比,各有千秋。И-15和И-16的火力要比九六式強,И-16的速度也超過了九六式,但И-15和И-16的機動性要稍遜於九六式。

  第4大隊的空中勇士們駕駛戰機,以一個軍人對國家和民族安危的責任感,勇敢地衝入敵陣。

  第21中隊的董明德、楊弧帆、柳哲生、劉宗武組成的4機編隊首先咬住一架日本九六式戰鬥機。4個人駕機互相掩護,協同作戰,一陣窮追猛打將其擊落。柳哲生協同戰友首開紀錄後,隨即又發現多架日機正在跟蹤中國空軍的飛機編隊,情況萬分危急。他毫不猶豫地一個急轉彎,調轉機頭,加大油門,咬住其中一架日機,一陣猛射,把這架日機打得凌空爆炸。這時,他的另外3名戰友又各有所獲,一人又擊落一架日機。

  在第21中隊與日機纏鬥的同時,第22中隊的И-15機群也與12架日軍飛機遭遇。6架日機從尾後咬住了第22中隊的前6架飛機,另外6架日機咬住了後面的5架飛機。這時候,日機不僅在數量上佔優勢,而且在戰術位置上也居主動地位。

  面對不利的形勢,大隊長李桂丹沉著冷靜,指揮第22中隊與日機周旋。他們憑借И-15的火力優勢與日機展開空中格鬥。一兩個回合後,就形成了單機混戰的態勢。中隊長劉志漢首先擊落一架日機。其他飛行員也英勇作戰,或智取或強攻,相繼擊落日機4架。

  從孝感機場起飛的第23中隊的8架И-15驅逐機編隊在索敵時,發現多架日機正向第22中隊的飛機進行攻擊,中隊長呂基淳當即率機群向日機猛撲過去。一番混戰,23中隊也擊落2架日機。

  這是一場機群對機群的大規模空戰,雙方幾十架飛機混戰在武漢上空。從高度5000米到幾百米,上下翻飛,相互追逐纏鬥。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槍炮聲、爆炸聲交織在一起,空中硝煙□E□E。一架架日機拖著濃煙墜入田野、江中,一頂頂降落傘搖晃著從空中飄落到地面。

  整個空戰歷時12分鐘,第4大隊擊落日機正好是12架,真是奇妙的巧合。

  然而,這一勝利來之不易,第4大隊也付出了血的代價。大隊長李桂丹在掩護戰友攻擊日機時,不幸被一架從後面偷偷摸過來的日機擊中,當場陣亡。中隊長呂基淳,飛行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4人也血灑長空,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飛行員張光明的飛機被日機擊中29處,自己身負重傷,但仍以頑強的毅力駕機返回機場。

  12分鐘擊落12架日機的勝利喜訊迅速傳遍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百萬軍民無不歡呼雀躍。 2月21日,武漢各界民眾萬餘人舉行集會和遊行,"慶祝空捷,追悼國殤"。 中共中央和駐武漢的第18集團軍代表周恩來、陳紹禹、董必武、葉劍英等出席集會並敬送輓聯,上書:「為五千年祖國英勇犧牲,功名不朽。有四百兆同胞艱辛奮鬥, 勝利可期。"這情真意切的輓聯充分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為民族獻身的空軍烈士的崇敬和悼念之情。

  血 染 碧 空

  "2·18"空戰的失利,使日軍的囂張氣焰收斂了好一陣子。但日軍並不甘心失敗,而是處心積慮地尋找機會,以圖報復。

  4月29日,是日本的"天長節"。據說這一天是日本國的象徵——天皇的生日,因而也成了日本的大慶紀念日。侵華日軍頭目企圖在一天之內一舉消滅駐武漢的中國空軍主力,為天皇祝壽,邀功領賞,於是,急忙調來海軍"左世保"第2航空隊來完成這一"神聖"使命。

  然而,日軍的這一意圖已預先被中國空軍獲悉,4月20日,1架日本雙座偵察機在湖北孝感上空進行偵察時被擊落,在死去的日軍飛行員身上搜到1個筆記本,上面披露了這一重要情報。中國空軍立即做好迎戰準備。

  但日軍並不知曉這些情況。4月29日下午2時30分,日本海軍第2航空隊按預定計劃出動36架重轟炸機,在12架戰鬥機的掩護下,一路殺氣騰騰直奔武漢。

  早有準備的中國空軍第3、第4、第5大隊的19架И-15驅逐機和蘇聯志願航空隊的45架戰鬥機此刻已佔據有利高度,等待日機進入布好的口袋。中蘇空軍的作戰方針是:以И-15驅逐機群在武漢東北巡邏,相機與日戰鬥機纏鬥,迫使其戰鬥機與轟炸機分離;И-15機群負責保衛武漢市區,重點打擊日轟炸機。

  日機群剛一進入武漢上空,中國空軍第4大隊的9架И-15首先迎了上去。此時,敵我飛機數量之比為4︰1。第4大隊的空中勇士們不畏強敵,奮勇突入敵編隊之中,與敵展開空中"肉搏"戰。

  開戰不到5分鐘, 少尉飛行員陳懷民首先咬住1架日機。「噠噠……"一條無情的火舌舔向敵機。 剎那間,敵機中彈起火,旋轉著墜落地面,空中留下一□E濃煙。這是陳懷民擊落和重創的第3架日機。半年前,日軍出動300餘架飛機空襲南京時, 陳懷民駕駛2405號「霍克"飛機,與戰友們一起與敵機格鬥拚搏,結果擊落敵機1架,擊傷4架。陳懷民被4架敵機包圍,仍奮勇衝殺,最後油箱被敵機擊中起火, 迫降長江,鼻骨折斷。傷癒後,母親對他說:"懷民,殺敵報國,無尚光榮,媽不扯後腿,可我有個心願,為了咱陳家不斷香火,你先同女友結婚吧。"

  "我正在作戰,如果結了婚,會增加心理負擔,這件事以後再說吧。"他違拗了母親的心願,駕機重返藍天。

  2月18日,日機偷襲武漢,陳懷民隨隊長呂基淳由孝感飛武漢應戰,座機被敵擊中,豈不得已跳傘,腿部負傷。4月10日,他駕機飛台兒莊低空偵察,返航途中與日機遭遇,他孤軍奮戰,以座機撞毀一架日機,自己又一次跳傘成功。

  幾次死裡逃生,不僅沒有使陳懷民膽怯,反而更鍛煉了他那倔強的性格。

  首開紀錄後,陳懷民一撥機頭,又盯住了另1架敵機。然而,他那出色的戰鬥動作引起了敵人的注意。5架日機發瘋似地撲了上來,猛烈地向陳懷民射擊。陳懷民的戰機多處中彈,已難以操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本可再次跳傘求生,但他看到敵機逞兇一時,不禁怒火中燒,毅然放棄了求生的機會,開足馬力,向附近的一架敵機機背高速撞去。只聽「轟"的一聲巨響,兩條火龍翻滾著落向地面。陳懷民的英雄壯舉,使日軍飛行員為之喪膽,使地面上觀戰的中國軍民為之動容,使仍在空中激戰的戰友為之驕傲!

  在陳懷民英雄壯舉的鼓舞下,中蘇空軍勇士們越戰越勇,經30分鐘激戰,一舉擊落日機21架,其中戰鬥機11架,轟炸機10架,取得抗戰以來最輝煌的勝利。

  空戰結束後,武漢三鎮頓時沉浸在一片祝捷的熱浪之中,人們紛紛湧向王家墩機場,熱情慰問凱旋的飛將軍。4月30日,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為陳懷民的壯舉感動, 賦詩一首,以紀念"4·29"空戰,緬懷英烈。詩中寫道:"捨身成仁同歸盡,壯烈犧牲鬼神氣。"

  戰後,在清理被陳懷民撞落的那架日機殘骸時,發現了該機駕駛員日本海軍二級航空軍士高橋憲一的妻子美惠子的照片及美惠子寫給日夜思念的丈夫的信,信中充滿了淒涼、孤獨和對丈夫的繾綣之情。陳懷民的妹妹陳難讀完該信後,揮筆寫下了《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信中,她憤怒地控訴了日本軍國主義者製造侵華戰爭的滔天罪行,表達了對美惠子的關切之情。這封用血淚寫成的信,牽動了億萬人的心弦。武漢各報相繼刊登,並被電台譯成多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香港《讀者文摘》把美惠子和陳難的信一起刊出,並介紹她們通信,建立聯繫。這事轟動了全世界,形成了強大的反法西斯輿論,引起了日軍方的極大恐慌。

  日軍遭到重創後,在1個月內再未敢進犯武漢,直到5月31日,才又恢復了對武漢的空襲。

  5月31日上午,日本海軍第12航空隊的11架戰鬥機襲擊武漢。蘇聯志願航空隊"正義之劍"大隊的21架И-15和10架И-16立即升空,爬到1500米高度,作為主力迎敵。與此同時,中國空軍第3大隊的4架И-15、第4大隊的8架И-15和6架И-16也爬上了2400多米的空中,構成了立體縱深的空戰態勢。

  12時許,日機竄入武漢上空,見中蘇空軍已排好迎戰隊形,急忙掉頭回竄。中蘇空軍勇士氣能放過這一殲敵良機,近50架驅逐機如猛虎下山一般撲向日軍機群,當即擊落日機數架。蘇聯飛行員古班柯在擊落一架敵機後,機槍子彈已打光。他不甘撤離戰場,遂開足馬力,猛地向一架日機撞去,將這架日機的機翼撞斷。失去一條"翅膀"的日機像斷了線的風箏一頭栽向地面。而古班柯卻以高超的技術操縱負傷的飛機安然返回。

  至此,中國空軍在武漢上空進行的"2·18"、"4·29"、「5·31"3次大空戰中,共擊落日機40餘架,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取得空前勝利。為了悼念在空戰中犧牲的陳懷民等中國空軍的英靈,6月5日,國民政府在漢口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那天,武漢三鎮萬人空巷,人們紛紛湧向會場,默默悼念為中華民族的安危獻出生命的烈士。中共中央代表陳紹禹、周恩來、博古等親臨會場,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漢辦事處獻上花圈和寫著"義薄雲天"的橫幅,輓聯上寫的是「捐軀報國"4個大字
作者: 山外山    时间: 2009-12-15 14:13

作者: 懒得起    时间: 2009-12-15 16:07
此帖必顶。
作者: 冷玉沉音    时间: 2009-12-15 22:53
惭愧,这两天想的都是双十二事变,最不该忘却的历史却疏忽了

这是个浩繁的工程,楼主辛苦了
作者: boy77    时间: 2009-12-15 22:55
一看这战斗序列就让人感慨
有想说上一百万字的欲望

兄弟先续小段狗尾毛毛吧
作者: xchl    时间: 2009-12-15 23:00
我个人观点更感兴趣的是国军的第一次,第二次长沙会战

因为除了孙立人,薛岳是我最喜欢的将军
作者: boy77    时间: 2009-12-15 23:56
从哪里说起呢
既然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这个人,前几天我不经意间看了个老片子开始注意的,说起吧——对得起国家国家却对不起的人——吉星文

伟大的抗战,全面的抗战,是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的。
我多次去过距离我们这里不足15分钟车程的宛平城,站在卢沟桥上眺望永定河,站在城墙根下仰望弹坑,站在车辙印上遥想当年那守桥的战士。

而那个前敌指挥官,那个直接拒绝鬼子进城的团长,那个下令开火的军人,就是时任29军37师219团团长的吉星文。这个姓氏的确不是个大姓,而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少数民族的感觉。粗略考证,他的确是个汉族人,而族内的一名长辈,则是大名鼎鼎的吉鸿昌。

其实,吉将军的抗日生涯并不始于卢沟桥,32年的长城抗战中,喜峰口战役他就锋芒毕露。是个从骨子里抗战的军人(写到这里,我再次向吉将军致敬)

再说说这个部队,我能想到的几个词“大刀进行曲”“佟麟阁”“赵登禹”
写到这,我必须还要肃立,致敬。

吉将军在抗战中屡立战功,暂且不详表。
那为何这样一个抗日英雄、又未曾追随“剿共”、吉鸿昌的侄子不仅没有怎么宣传,甚至几乎不提呢。
唉,这吉将军,太军人了,两件事搞得想宣传也宣传不了。
一是他的死,可怜吉将军一生也没和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结什么血海深仇,最后却在金门窝窝囊囊的让一颗炮弹要了命,蒋对他不起呀。
另一点,这就有些不好讲了。我们得先插播另一个人——冯治安,从玉儿兄弟的战斗序列里也能看出,这是吉将军的上级,不仅是上级,而且是老上级,从一而终的上级。从吉将军进西北军的那天起,就是他的上级,一直到吉将军任金门副司令前还是他的上级。我们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事实是,当年卢沟桥抗战,吉是请示过上级才开的火,而拍板的上级不是宋哲元,而是师长冯治安。
提到冯治安,就不得不提另一件是左右了国家命运的事情——淮海战役。战略决战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决定国家命运的一幕。
而淮海战役其实我更喜欢用国军的称谓“徐蚌会战”,这场仗,之所以叫淮海,是因为粟裕当初只想先歼灭黄伯韬,而歼灭黄兵团的关键在于要在他退守徐州前截住他,否则,别说徐蚌会战,连最小规模的淮海也打不成。而截住他的关键,是“三绥区”的起义。这个司令长官不是别人,正是冯治安。
关于三绥区的起义,我去贾汪地区实地看过,几乎没有战斗的迹象和痕迹,我去战史资料馆翻阅过,解放军通过三绥区防区时基本未遇到像样的战斗,我和当年的战斗参与者聊过,基本证实这一点。
可怜的冯司令,带着吉将军和一些军官落寞回了徐州。然后,就靠边看着小缺口变成大缺口,小失败变成大失败,最后成了整个国军在大陆的失败。
照说冯司令和吉将军,都和GCD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又都是抗日英雄,老领导冯玉祥一直是GCD的老朋友,族叔吉鸿昌根本就是党员,应该领导起义才是,即便不领导,也应该留在大陆才是,唉。
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时刻,哪里有什么中间道路可走啊。

顺便提一句,冯去台湾后,由于三绥区起义导致徐蚌会战失败再导致大陆全面失败这事,让国民党内部和国军内部所有人的耿耿于怀,而GCD也不能接受他走这一事实。结果,郁郁而终(脑溢血啊)
吉将军,一颗流弹,唉。

最后一个插曲,吉副司令死后,其职责被另一名颇有政治眼光和军事素养的军人扛起来,这人和对面的解放军周旋多年,最后官至台湾地区的“防长”——郝柏村
前些年郝将军回大陆一叙,吉将军在天也该宽慰些吧。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6 09:16
谢谢楼主的文章
正如楼主说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
做为后人
我们要对得起先烈
小熊妈妈 发表于 2009-12-15 11:11


感佩之至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是老蒋的名言,还有后半句: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抗战到了后期,战力消耗,兵员匮乏,老蒋号召青年学子投笔从戎,卫国抗战,说的这句话,后来成为一句非常响亮的抗战口号..
很艰难,很隐忍,也很豪迈...

老蒋的传统文字很有水平...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6 09:26
我个人观点更感兴趣的是国军的第一次,第二次长沙会战

因为除了孙立人,薛岳是我最喜欢的将军
xchl 发表于 2009-12-15 23:00


两年前曾经概述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帖子已经沉了...

薛岳将军,可以算是抗战军功第一人了。
对于37年以前的红军,也是梦魇啊...
军人!
不过薛岳为人自视甚高,比较傲气...
有时大胜之后,会有一些轻敌的糊涂仗...
呵呵,难免。

对于民族而言,薛岳是抗战英雄的NO.1。这是国人应该首先对薛岳将军的认识!
作者: xchl    时间: 2009-12-16 11:11
两年前曾经概述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帖子已经沉了...

薛岳将军,可以算是抗战军功第一人了。
对于37年以前的红军,也是梦魇啊...
军人!
不过薛岳为人自视甚高,比较傲气...
有时大胜之后,会有一些轻敌的糊 ...
玉儿 发表于 2009-12-16 09:26


毕竟是文人出身,那些该有的短板也逃避不了
湘军凶猛,名不虚传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6 12:11
从哪里说起呢
既然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这个人,前几天我不经意间看了个老片子开始注意的,说起吧——对得起国家国家却对不起的人——吉星文

伟大的抗战,全面的抗战,是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的。
我多次去过距 ...
boy77 发表于 2009-12-15 23:56



hehe, 我在校对战斗序列时候就在想,这算得上是抗战时期中国军界的半部精华了,肯定会有人感兴趣...
果然引来了boy...

有一部很有名气的早期电影<<配剑将军>>,背景就是何基沣 张克侠第三绥靖区的起义吧...

冯治安,吉星文都是抗战英雄,对得起‘国防军’这几个字。
北京人应该记住他们,记住卢沟桥/29军,还有他们的大刀队。

经过了抗日的浴血奋战,几番孤注一死,死里逃生,
我想他们也许不会对那些表面的宣传之事在意了吧...
军人,适逢其时,抵御外敌,快意疆场...足可看开其他了...


中国传统,总是忠孝当头,战场起义...其实也是战场反叛...
正人,爱惜名声的多半不肯为...

何基沣等本身就是地下党,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
...
作者: 一抹蓝云    时间: 2009-12-16 13:45
5# 玉儿


看到这节有点翻看历史文献的恍惚感了...
作者: 炸酱面    时间: 2009-12-16 16:23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据说是吉鸿昌临终的绝笔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8 20:15
失守,安马九!
首战不利,惨烈犹及...
这只是序幕..
作者: 老毛病    时间: 2009-12-18 20:46
哪抄来的、?有又想去日本鬼子来了
作者: 老毛病    时间: 2009-12-18 20:52
毛主席说:某种程度讲日本鬼子也帮了共产党的忙了。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9 11:05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19 16:21 编辑
哪抄来的、?有又想去日本鬼子来了
老毛病 发表于 2009-12-18 20:46


参考多有,抄袭不屑!

或者说从很多地方抄来的,大概有三四本书,
<<日本帝国兴亡>>,<<一寸河山一寸血>>,<<白崇禧,陈诚回忆录>>,<<国民党将领..亲历记>>等
还有十几篇相关网络文章,五六份会战地图等

这类的内容我想主要来源是要参考很多资料,网络文字等。
我没有相识长辈参与这场历史战争,也没做过直接访问,所写所记自然都有出处,不能臆造。
然而全文大部是我自己计划,构造,按照我个人思路叙写,并且一字一字敲击出来的。(除有很少的战斗细节确有直接借鉴他处描述。也只能如此!)

这类战史内容的帖子,其实最困难处是在分析,校正和梳理上面。我写此文主要重点是在武汉会战的战争背景,意图,部署,以及主要战事进展,试图尽力叙述清楚...

全文未完,欢迎讨论,但请不要伤人..

谢谢!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09-12-19 13:14
整理、鉴别和梳理,也是一种做研究的方式。不错。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9 13:41
毛主席说:某种程度讲日本鬼子也帮了共产党的忙了。
老毛病 发表于 2009-12-18 20:52


不是帮助,是挽救...

红军的长征其实就是一次大逃亡,不过是有组织,有纪律,主义不灭的大逃亡。
其过程可以说是艰难宏伟,但是结果就只是侥幸惨淡(生存下来了)
如果地方军阀能尽力,而不是自扫门前雪。
如果老蒋能目标始终,不计其他(老蒋追红军是既想灭共,也想趁机清理地方军阀的一箭双雕,因此很多次贻误了时机)
如果红军长征过程中内部的斗争再多一两次‘宁都会议’...
如果张国焘,陈昌浩...

历史不容假设...
即便这样,36年后的红军状况仍然是濒临破产边缘的...
双十二兵变,老蒋去西安,其实是对张学良剿共的进展不满,准备调中央军入陕的...

1  是国难,
2 是张,杨

挽救了gcd

...
作者: 玉儿    时间: 2009-12-19 14:03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09-12-20 18:38 编辑
整理、鉴别和梳理,也是一种做研究的方式。不错。
莲步青云 发表于 2009-12-19 13:14


hehe,
还有逻辑和分析,我第三节写战略目的,第五节写战术检讨,第七节写作战会要,这都是完全的自己的分析。
通过这些,如此,我想阅读的人应该可以大概了解整个会战的主要因果了,
而不会有诸如:为什么那个时间有这场会战,为什么这样的进攻路线,为什么放弃了原计划和改变计划,某个时候某个师团在哪里...
还有时间的交叉等等的疑问...
后面的部分还没写完,因为有几个问题我还没搞清楚,至少能让自己接受的解释...

还有地图,地图是写这个帖子中间参考最多的,我现在基本上把武汉会战那些重要城镇的位置记得很清楚了...

hehe...
作者: 燕小乙    时间: 2009-12-21 16:13
学习了。
作者: 一抹蓝云    时间: 2009-12-25 11:09
楼主继续啊,等着下文呢
作者: 莲步青云    时间: 2009-12-29 14:41
hehe,
还有逻辑和分析,我第三节写战略目的,第五节写战术检讨,第七节写作战会要,这都是完全的自己的分析。
通过这些,如此,我想阅读的人应该可以大概了解整个会战的主要因果了,
而不会有诸如:为什么那 ...
玉儿 发表于 2009-12-19 14:03


不错,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写出专业水准的论文了。hehe...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1-28 00:17
反复研读兄弟的文章
今天看到个瑕疵,略考下

原文:第2军司令官 东久祢官埝彦中将  参谋长町九量基少将。

这个提法是网上一些说明用到的
我判断东久祢官应系东久祢宫之误

日本人搞了几个世纪的幕府、君主立宪,对皇室、将军以及“贵族”的亲王、女眷等有些特定称谓。
日本的亲王这一爵位,同欧洲一样传承很久,以册封称谓后加“宫”尊称。同英语中把SIR放在姓氏前这种用法专用于“爵士”类似。而个人的名则在“宫”后,也就是说,如果称谓中有“宫”,说明是拥有亲王的爵位被册封了“宫殿”。

例如裕仁的弟弟“高圆宫宪仁”“三笠宫崇仁”
例如南京大屠杀的元凶“朝香宫鸠彦”就是裕仁叔叔辈
那这个“东久祢宫埝彦”是朝香宫鸠彦的弟弟也是裕仁叔叔辈

而江户时期,将军府的女眷如受册封,则称为“院”
例如前几年有部日本电影《大澳》中就有具体体现

说回到这个东久祢 宫 埝彦
是个日本军界、皇族、政坛的老江湖
啥路子都混过,留过法,上过军校,在复杂的日本政界无论和保守派还是激进派都素有交往
打过仗,这点玉儿兄弟已经提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皇族中唯一出任过首相的人
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战后第一任日本首相
后来又干了好多日本帮会的顾问
活了100多岁才进棺材,比他侄子都命长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1-28 00:32
从这个角度讲
多年来我们讲所谓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纯属扯淡

不成文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撇干净“天皇”的责任,保留这一制度
而最终的事实是,不仅天皇本人,就是整个皇族,也只有一人受审
而我们实际看到,随随便便一提溜,沾满中国、亚洲人民鲜血的皇族成员就一大把
而日本的君主立宪不同于英国,有些像一战前的德国
其实天皇本人并非名义上的摆设,相反,他具有约束平衡派系的能力,拥有实质上的最终决策权

这,不仅没有得到清算,还被美国人搞成了私下的停战条件,和日后日本亲美的利益交换
更无耻的是,美国人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使得亚洲各国的战后政府默认了这个现实

所以说,日本人参拜也好,不道歉也好
原因就是二战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没有得到清算的原因是,美国人的利益交换和当时各国自身实力的缺乏

抛掉幻想,增强国力军力才是避免受到侵略的唯一办法
作者: boy77    时间: 2010-1-28 00:34
指望美国人主持公道?
不是脑残就是汉奸
作者: 玉儿    时间: 2010-1-28 11:41
本帖最后由 玉儿 于 2010-1-28 11:42 编辑
反复研读兄弟的文章
今天看到个瑕疵,略考下

原文:第2军司令官 东久祢官埝彦中将  参谋长町九量基少将。

这个提法是网上一些说明用到的
我判断东久祢官应系东久祢宫之误

日本人搞了几个世纪的幕府、君主立宪,对 ...
boy77 发表于 2010-1-28 00:17



接受boy批评, 这个字当然是 “宫”, 日本男性皇族的宫家称号。
这份战斗序列是从若干份资料搜集,整理,然后校对的,当时比较注意番号,人名等的对应和切实,没注意错别字...hehe


说到“宫”, 是伴随皇族爵位才有的,但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封爵”也不太一样。
日本的“亲王”,类似爵位,但和中国历史的爵位意义上稍有些不同。日本皇族直系三代以内除皇太子(皇太孙)以外的男性,都称为是“亲王", 而女性也有个称号“内亲王”。
我感觉,日本的“亲王”在贵族地位,皇族亲近这方面和我们理解一致,但此外,“亲王”更象是表示一种身份的称号。

“宫家”,是日本男性皇族的又一个特别标志,一般日本男性皇族有两个“宫”名, 出生后会有一个,类似小名,乳名,号...就好比“狗剩,猪仔..”。
在成年或成婚后会有另一个宫家的称号,这个比较正式,称为“建立宫家”。估计有成家立业,分家单过的意思。
因为后一个“宫家”的唯一性和成人性,所以也自然地成为一个名字之外的‘号’了


我理解,亲王,宫家 更表示了一种皇族,贵族的身份,当然预示着很多特权,虽然也要天皇签字花押,但基本就是程序上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等而同之的,除非放弃皇族身份。
而中国的爵位不是这样,以清朝为例:即便是皇帝的胞兄,胞弟,儿子们也不一定会有“亲王”的的爵位。
有相同,也有不同。


二战中最有名的日本皇族除了‘裕仁’之外,应该是‘闲院宫载仁’了吧,近代中日战争这些事,都和这家伙有关...



武汉会战至今没有写完,惭愧,年底太忙了,天天加班,又觉得感兴趣的人不多,就懈怠了...
找时间还是要补写完整...


...
作者: 卡布奇诺    时间: 2010-1-29 21:44
楼主又有新作了,加油!最近太忙了,没怎么来欣赏楼主的贴子。




欢迎光临 长安新城 (http://www.caxcnet.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